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社区学院>>阅览文章

舐犊情

摘要: 舐 犊 情 在孝陵卫街道晏东新村社区,一提起张世昌、罗锦心夫妇,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退休后数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地、全心全......

 

在孝陵卫街道晏东新村社区,一提起张世昌、罗锦心夫妇,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退休后数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地、全心全意地帮助、辅导周围贫困的学生学习文化知识,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越是困难的学生越要帮助”的诺言,更以做好事、善事为乐,淡泊名利,一生默默奉献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对八旬老人自身的人格本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晏东新村贫苦的孩子比较多,父辈文化知识比较贫乏,不能辅导自家的孩子学习;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遇到的困惑、疑点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天长日久,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厌学者有之,逃学者更有之。退休后的张世昌、罗锦心夫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萌发了辅导周围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念头,两人合计,说干就干,利用自家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居室办起了义务辅导班。结合自身文化素质高,知识面广的优势,对周围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在辅导孩子们学习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辅导的范围几乎囊括了中小学的所有学科。对辅导的学生要求他们每天来上课,同时,检查他们在校的学习情况,对孩子们的错处及时进行纠正;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直到搞懂为止。

由于周围受助的学生成绩普遍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到张老家求助辅导的家长纷至沓来。望着求助儿童渴求的目光;感受到家长期盼子女健康成长的迫切心情,一种社会责任感促使二老全部接纳下来。前来求助补课的儿童知识基础和思想素质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二老就根据不同情况,分层次,多方位地精心设计教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做到既补差又育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晏东新村做保洁员的两名外来打工人员的孩子分别叫黄燕、赵欣,随父母到南京来插班借读。这两个学生过去在农村读书时没有学过英语,插班就读后对英语一窍不通,父母亲和孩子本人非常着急,没有钱请家教;晏东新村社委会的王建元主任就把这两个孩子引荐给张世昌夫妇,两位老人义不容辞收下两名学生,千方百计给他们开小灶辅导他们学习英语。每天除了辅导他们预习第二天要上的英语课的内容,还要补过去没有学过的英语知识。好在二位老人在长期的辅导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比如,教孩子读英语时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口语对话时容易连贯,不要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念,口语对话时会停顿。

采取实物教育法;看到实物告诉孩子们这个实物的英语读法,通过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再利用孩子记忆力好的特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两位老人的精心呵护下,黄燕、赵欣两位同学的英语成绩大幅度的提高,期终考试英语成绩分别是所在班级第二名和第四名。看到两位孩子的学习进步,两位老人乐不可支。为了使受助学生热爱学习,经常买些小奖品奖励学习有进步的学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有些受助的家长送些土特产给两位老人,老人都会加倍地掏钱买学习用品馈赠给他们的孩子并附上一文,写上格言、警句或者提出一些希望和要求——催人奋进的话语,使孩子们深受感动。

为了拓宽受助孩子们的视野、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二老一协商把自家的数仟册图书精心挑选一部分出来,办起了家庭图书阅览室。并且自费购买了英语磁带、英汉词典、数理化语等方面的辅导书,征订了“科技时代”、“世界知识画报”、“咬文嚼字”、“读者文摘”等报刊杂志,借给周围的大中学生传阅和参考。经常对孩子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教育。受助的学生在增加、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尽管购买图书、报刊、杂志每年都要花去1000多元,但看到学生健康地成长,两位老人说“值”。

93年至今。两位老人先后收集了5台电脑专供周围的大、中专学生的使用,使受助学生学会用电脑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普遍会操作电脑,能熟练地运用教学软件自主学习,还有的学生掌握了网页制作技术,为受助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受助学生的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两位老人越发感觉到巩固、提升、更新知识的重要性。购置了相关书籍和磁带,经常为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数十年来张世昌夫妇执着的追求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被辅导的学生达到一万多人次,学习上不但得到进步,更重要地是两位老人的身教言传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他们也会懂得用关爱去温暖需要照顾的群体……。

“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做好事”。

张世昌夫妇帮困助学的事还要追朔到上世纪七十年代。70年张老夫妇下放到宿迁。当时的宿迁贫穷、落后、交通闭塞,农民的生活处在贫困线的底线。和张老紧邻的一家是个下放户,孩子叫徐建他的父亲由于体弱多病得不到及时医治变成了植物人,支撑这个家庭的经济,精神支柱倒下了,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无疑给徐建一家带来毁灭性地打击: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徐建也面临辍学的境地……。张老夫妇自己尽管的处境并不乐观,但仍然向徐家伸出援助之手,在钱、财、物诸多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并把小徐建接到家中收养,鼓励他好好读书,告诫他“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永远不会强大的。”徐建是个勤奋懂事的孩子,时刻牢记恩人的教诲,刻苦学习,奋发进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当时的南京工学院。

一九八七年张老夫妇搬到现在的居处——晏东新村七栋一楼。当时,楼前一片荒凉,垃圾成堆,张老夫妇硬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整理出602平方米的平地,自掏腰包买来草皮、树苗铺种上。

妻子罗锦心在南京图书馆任资料员。每天接待查诗词的学者、教授很多,有时需查人只记住一首诗的一句要来查该诗的资料,即费时又费事,有时查找几个小时也未必找到,使得不少查询人失望而归。每逢这时罗老就苦思冥想,能否发明一种查诗的“索引”即快有方便。

当他把这种想法告诉丈夫老张时,得到老张的鼎力支持,尽管张世昌当时的身体很不好经常吐血,为了了却妻子的心愿、为了给我国图书管理事业做出一点贡献,便毫不犹豫地干起来了。首先,他们从历代的诗词里面挑选出1000多首诗按照事先的设计要求编排做出“索引”、光做“过引”的卡号就用了数千张,为了力求准确,二老查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投入了很多的精力,耗时三年编出了一部查千首诗词的“索引”查询人只需记住诗中的一句,不管这一句中的某个字是在这一句中的某个位置,很快就从“索引”中查出这首诗,又方便又快捷,得到有关资深人士的认可。

93年,二老用上电脑后用了二年的时间把“索引”做成软盘,这样查起来更方便了,此软盘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赞誉。

考虑到“索引”软盘有一定的局限性,非得依托电脑才能工作,离开电脑无法查寻。在省党校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语文大女儿的帮助下,他们又整理出了从小学到大学里学的三百多首诗,按“索引”的要求编成一本书,此项工作已经用了两年时间,不久的将来就要完成。

二老孜孜不倦地做“索引”,前后历时八年,花了大量的心血,始终矢志渝,以他们的严谨和创新,勤奋和率真,赢得周围群众的尊敬。

二老生活非常简朴而充实,互敬互爱。现在他们的心愿是:把义务辅导班继续办下去;早日把“索引”整理好出版;百年后遗体捐献给我国的医疗事业——二老是我市第一批捐献遗体的志愿者。

张世昌夫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赞歌!

 

 

 

孝陵卫街道社教办、晏东新村社区供稿

 

邀请分享收藏
服务网点
主办单位: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     联系电话:025-66000537

版权所有 南京市玄武区社区进修学院 © COPYRIGHT 2012-2013. XWSQJY.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 苏ICP备1301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