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社区学院>>阅览文章

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课程:青少年优教知识读本(孝陵卫街道社区学校)

摘要: 前 言 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需要控制人口的数量,更要保证人口的质量。 近年来我国的独生子女日益增多......

 

 

 

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需要控制人口的数量,更要保证人口的质量。

近年来我国的独生子女日益增多,每个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儿女成为身心健康、品德优良、聪明好学业,具有良好的性格和习惯的后代。

人口素质的提高既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实行优生、优育、优教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

优教主要按照儿童和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使他们得到正常的、全面的发展,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人的各年龄阶段有其典型的特征和对教育的独特需要,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父母、家长对他们的精心抚养和教育。

为了促进“优教”知识在家庭中的普及,更新家长的教子观念,提高抚养和教育的效益,街道社教办特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本书,献给年轻的爸爸妈妈。


 

 

1  学龄初期儿童在校学习活动的特点... 1

2  小学生的主导活动与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有什么区别... 1

3  为什么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可以从游戏转为学习... 2

4  小学生的主要言语形式是什么,其发展特点是什么... 3

5  幼儿与小学生在学习上有哪些区别... 3

6  初入学儿童应该做好哪些心理上的准备... 4

7  如何帮助初人学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5

8  在培养初人学儿童的学习态度方面,父母应该主要做好哪些工作... 6

9  在培养初人学儿童的学习习惯方面,父母应该主要做好哪些工作... 7

10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哪两类,其相互关系如何... 7

11  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8

12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什么特点... 9

13 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0

14  决定儿童是否能在学校中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10

15  小学生的劳动包括哪几种主要形式,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各有什么作用... 11

16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12

17  小学生的游戏具有哪些特点... 12

18  小学生的游戏包括哪些种类... 13

19  游戏对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13

20  什么叫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4

21  学校生活的开始,对儿童的口头言语提出了哪几方面的要求... 14

22  小学生掌握书面言语包括哪几个环节... 15

23  怎样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 15

24  小学生的注意有哪些特点... 16

25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能持续多长时间... 16

26  为什么小学生做作业或考试时会把题抄错... 16

27  为什么在一段时间里适当更换儿童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会更好... 16

28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幼儿相比,在量上有哪些发展... 17

29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幼儿相比,在质上有哪些变化... 17

30  为什么小学低年级学生仍更多地使用机械识记... 17

31  培养孩子的意义识记能力时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18

32  遗忘有哪些特点,怎样帮助孩子克服遗忘... 18

33  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18

34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9

35  小学生概括水平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 19

36  小学生推理发展有哪两个阶段... 19

37  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应从哪几个方面人手... 20

38  小学生的想象与幼儿的想象有什么区别... 21

39  小学生情感发展有何特点,如何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 22

40  男女儿童在智力发展上各有什么特点... 23

41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制力... 24

42  为什么集体生活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有积极作用... 25

43  自尊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26

44  过于自卑会严重阻碍儿童的发展,应如何尽早识别... 27

45  儿童自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8

46  如何帮助儿童克服自卑感... 29

47  孩子好动就是多动症吗... 30

48  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31

49  小学生言行脱节现象主要有哪些表现和原因... 32

50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有哪些表现... 33

51  奖励与惩罚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各是什么... 34

52  在家中使用惩罚手段应避免什么问题... 35

53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36

54  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出现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 37

55  青春期孩子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7

56  如何理解初中生心理发展上出现的成人感... 39

57  什么叫“心理断乳”,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39

58  在交友方式上初中生与小学生有何区别... 40

59  青春期的孩子在与父母的感情交流方面有了哪些变化... 41

60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大致有哪些特点... 41

61  初中生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42

62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在与异性交往上有了哪些变化... 43

63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有了哪些新发展... 44

64  为什么要培养初中生的非智力因素... 44

65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有哪些特点... 45

66  子女进人青春期后,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应做哪些调整... 46

67  青春期孩子情绪两面性都有哪些表现... 47

68  说明青春期孩子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48

69  试说明青春期孩子情绪上既“闭锁”又“开放”的特点... 48

70 在什么情况下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强烈的“反抗行为”... 49

71  如何理解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矛盾的阶段... 49

72  青春期孩子为什么容易品德不良和犯罪... 50

73  什么是家庭教育... 51

74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52

75  抚养教育子女是家长的义务... 52

76  评价孩子的标准... 53

77  “一俊’’不能“遮百丑”... 54

78  正确看待独生子女... 55

79  家庭结构和子女教育... 56

80  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 57

81  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58

82  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58

83  任性的孩子最痛苦... 59

84怎样才算是真正爱孩子... 60

85  孩子的地位要摆恰当... 61

86  越护越“短”... 62

87怎样才能了解子女... 63

88  怎样才能提高家长的威信... 64

89  “其身正,不令而行”... 65

90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65

91  “父严母慈”不是成功的诀窍... 66

92  选择最佳教育机会... 67

93  掌握分寸尺度... 68

94  跟孩子谈话的艺术... 69

95  “情通”方能“理达”... 70

96  表扬奖励的艺术... 71

97  批评惩罚的艺术... 72

98  是“不打不成材”吗... 73

99怎样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 74

100  指导孩子交友... 75

101  合理安排孩子的消费... 76

102  注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76

103  指导孩子用好零花钱... 77

104  孩子参与家庭管理好... 78

105  多让孩子参加群体活动... 79

106  家庭教育也要开放... 80

107  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 81

108  “胜任”才能“愉快”... 82

109  并非“想人非非”... 83

110  帮孩子建立正常的学习秩序... 84

111  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 85

112  不要“越俎代庖" 86

113  怎样指导孩子课外阅读... 86

114  怎样对待孩子看电视... 87

115  怎样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 88

116  怎样发展孩子的特长... 89

117 “陪读”利少弊多... 90

118  还是“先严后松”好... 91

119  家长要有理智... 92

120  发挥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93

121  如何当好继父、继母... 94

122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94

123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 95


青少年优教知识读本

1  学龄初期儿童在校学习活动的特点

    学龄初期儿童在校学习活动的特点如下:

    ()儿童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是一种狭义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义务。一般是教师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根据儿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考虑科学知识本身的系统和深浅顺序,把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知识经过有计划的选择、安排,并用合乎儿童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使儿童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

    ()在校学习同自发的学习不同,也同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不同,它带有严格的纪律性和强制性。一般地说,自发地学习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兴趣,而在校学习主要是一种社会义务,取决于社会对儿童提出的学习要求。当然学习要尽量引起儿童的兴趣,但是,在规定的学习内容范围内,无兴趣的课程也要学习。

    ()同学龄前儿童相比,学习不再是寓于游戏中的一种依附性活动,或者说是派生的活动,学习开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独立的活动。

2  小学生的主导活动与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有什么区别

    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其主要区别如下:

    ()游戏的目的就包含在游戏活动本身中,而学习的目的却不在学习过程之中。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并要求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服从于这一目的。学习之后,还要求学生对目的实现的状况做检查。

    ()游戏和学习虽然都可能带有指导性的活动,但是对学习的指导具有更大的组织性。比如课堂教与学的组织正是如此。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更好地组织教学中问与答的言语活动等。

3  为什么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可以从游戏转为学习

    ()小学生自身的发展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在心理发展方面,虽然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仍占主要地位,但是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已在发展,像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目的的观察、思考等皆大大强于学前儿童;运用抽象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也强于学前儿童等。在言语方面,已能自由交际,并产生内部言语,具有掌握书面言语的能力。在个性方面,个性倾向性正在开始形成。

()社会向儿童提出的要求。在学龄前末期已达到的身心发展基础上,社会向儿童提出了入学从事正规学习的要求,要求他们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这些会激发小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经验的需要,以促成从游戏向学习的转变。

4  小学生的主要言语形式是什么,其发展特点是什么

小学生主要的言语形式是书面言语和口头言语,其发展特点:在学龄前口头言语发展较好的情况下,书面言语迅速发展起来,学前儿童以口头言语为主,而小学生则是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并重,并要把学习书面言语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同学龄前儿童相比,小学生口头言语发展的重要特点是从对话言语迅速向独自言语发展,能够流畅而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音正确,用词准确。就书面言语而言,小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会读,会写,而且可以利用这些词汇作文章,表达各种思想,表述各种事情。

5  幼儿与小学生在学习上有哪些区别

()幼儿的学习经常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在游戏或其它实际活动中进行的。小学生的学习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特别是在校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独立活动。

()幼儿的学习不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他们以游戏为主,以学习为辅。小学生的学习则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他们以学习为主,以游戏为辅。

(三)幼儿把学习当成一种满足自己欲望的活动,兴趣起主要作用。小学生则必须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应尽的社会义务。

6  初入学儿童应该做好哪些心理上的准备

初入学儿童心理上的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学习态度的准备。要求热爱学习,对学习有严肃认真的负责态度。按时到校,上课时用心听讲,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按时完成作业等。如果他们缺乏这种准备:教师或家长应采取积极的办法有系统地进行教育。例如,用具体的范例鼓励儿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完成任务的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做到学习时专心致志。

(二)学习习惯的准备。幼儿以游戏为主,入学后,转变为以学习为主,有诸多学习习惯都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入学之后,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孩子尽快建立各种学习习惯。例如,听到铃声按时走进教室;教师走进教室时,起立向教师问好;坐的姿势要端正;要带齐学习用品,并把它放在一定的地方;要发言先举手;动作要轻;上课用心听讲,遵守秩序等。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只用讲解的办法,应该讲和练相结合,在实际练习中完成习惯的建立。

(三)学习方法的准备。幼儿入学前缺乏学习方法方面的训练,在非正规的学习中形成一些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在简单的计算中,习惯于用数手指的办法计数。也有一些已经习惯了的方法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必须改变。例如,语文学习中只会顺序背诵课文,而不善于分析段落大意等。除此之外,还需要把握一些新的学习方法。这一切都要求新入学儿童必须有学习方法方面的准备。例如,识字和阅读的方法,记忆的技能,听课、书写、答问的技能,心算的方法,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的技能等。这些主要是教师的任务,但家长也有义务配合教师促进孩子这方面的成长。

7  如何帮助初人学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为了使新入学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主要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从游戏为主转变为学习为主。幼儿以玩为主,在学校以学习为主。这是儿童生活的重大转变,因此必须努力帮助儿童建立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熟悉学校生活秩序等,使儿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参加集体生活。幼儿缺乏真正的集体生活,入学后往往不适应班、队集体的活动要求,不会处理在集体中的人际交往等。教师和家长应合作帮助儿童尽快参加到班集体和少年先锋队集体的活动中去,并通过实际活动逐渐熟悉集体的舆论和规则,集体中每个人所处的地位及由此而带来的权利和义务,集体中人际交往的原则及交往状态等。

()引导儿童尽快掌握书面言语,并使口头言语更熟练。言语是小学生学习和交往的工具,幼儿时期主要学习口语,入学后,为了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必须要看书、写字、作文章、写作业等。因此书面言语越来越重要,必须引导孩子尽快掌握它。幼儿虽已有熟练的口语,但要使口语做到更有目的、更有计划、更系统、更流畅、更符合教学中的需要,还需要再提高。

    ()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逐步促成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在学习中,小学生要掌握的前人的知识,多是概念和概念系统,是必须依靠抽象逻辑思维才能把握的。因此,必须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到概念,从感性到理性等一系列的掌握知识经验的思维方法。这一点仅凭具体形象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必须靠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共同活动,并以后者起主导和组织作用,才能够完成。

8  在培养初人学儿童的学习态度方面,父母应该主要做好哪些工作

    ()培养儿童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教师的尊敬。鼓励儿童对入学学习产生向往的心情,不要用学校或教师来恫吓儿童。例如,“再闹,把你送到学校里去,让老师管你。”或者,“再闹,我去告诉你们老师”等。当然,也不应该在儿童面前随便议论教师,以免损害教师的威信。

    ()培养儿童认真学习的态度。经常鼓励儿童认真做功课,为儿童布置固定的做功课的地方,要求儿童做功课时要细心,不潦草,及时对儿童是否完成作业以及完成的质量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

    ()锻炼儿童的注意和意志。教育儿童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听讲,用心完成作业,能克制自己的行动。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儿童的注意和意志,使儿童担负一定的家务劳动,是很有意义的。

()用正确的态度鼓励儿童学习。用儿童所能理解的正当理由来鼓励儿童学习,而不应该用责骂的办法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办法鼓励儿童。

9  在培养初人学儿童的学习习惯方面,父母应该主要做好哪些工作

    ()养成儿童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帮助儿童养成按时起床、按时上学、放学后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习惯。纠正一些常见的不良习惯,如晚上看电视过多,睡觉太晚,不按时完成口头作业,作业完成后不自己检验,而是靠父母帮助检查,指出错误等等。

    ()教育儿童爱护书籍和学习用品。给儿童准备必要的学习用品,指导儿童爱护书籍和文具,不弄脏弄破书籍和本子,书籍和文具用完后及时收拾并放在一定的地方。

    ()培养儿童守纪律爱整洁的习惯。配合学校的要求,督促儿童在家庭中也坚持执行守纪律爱整洁的行为。绝不允许儿童在学校里是一种行为表现,在家里是另一种相反的行为表现。

10  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哪两类,其相互关系如何

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如想成为优等生,想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另一类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如希望多得好分数,希望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练习等。

一般情况下,这两类学习动机是相辅相成的。假如只有后一种动机,就常常难以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并非总是成功的和有兴趣的,如果没有前一种动机作为学习的鼓舞力量,那就很容易在学习失败时失去前进的动力。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只有前一种动机,而无后种动机,也就不能使学习活动成为富有乐趣的活动,因为后一种动机可以使学习过程变成更有兴趣、更丰富多彩的过程。

    以上两类学习动机,在不同儿童身上是不一样的。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内,这两类动机又有其一定的年龄发展的特点。一般地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主要的学习动机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从中年级起,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逐渐发展起来。到高年级,这种动机可以占有主导的地位。

11  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对教师的态度。低年级儿童对教师的态度的主要特点是对自己的教师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的心情,十分信赖。中年级及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逐渐发生变化,开始不再无条件地信任教师,而是逐渐带有选择的、批评的态度。这时,能赢得儿童尊敬和信任的是那些思想作风好、教学好、指导儿童学习好、对儿童耐心帮助、待儿童公平的教师。

()对班集体的态度。初入学儿童相互之间的关系还不是集体关系,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建立班、队集体及其实际活动,低年级儿童建立起形成集体的最初步基础。约从中年级起,才逐渐建立起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队集体生活,并在少先队集体的引导下,把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在中队的生活,同更大的集体生活联系起来。

    ()对作业的态度。初入学儿童,一般还不能经常以负责的态度对待作业。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一年级学生逐步形成对作业的自觉的负责态度,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巩固这种态度。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能按一定时间来准备功课、完成作业、并不受其它活动的干扰;第二,能按一定顺序来完成作业;第三,能按教师的指示集中精力地、细心地来完成作业。

    ()对评分的态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影响下,逐渐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但常不够确切。从中年级起,学生就可能把优良的分数理解为学生对本身职责具有忠诚态度,并且高质量地完成本身职责的客观表现,他们已能逐步了解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而优良的学习成绩标志着自己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义务。

12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什么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如下特点:

    ()在小学时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才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在小学时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即他们对读、写、算同样有兴趣,在教育影响下,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的分化性感兴趣,即他们对科学知识有更明确的选择性。

()在小学时期内,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在小学时期内,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从中年级开始,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

    ()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是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在社会政治生活兴趣方面,逐渐对国内、国际的大事发生兴趣,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也日益加深,从而加深了自己同党和祖国利益的联系。

13  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很稳定,容易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成绩的好坏。学习取得好成绩,就体验着一种愉快的情感;反之,学习失败,则会体验着一种痛苦的情感。两者都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设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以保持和提高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学习成绩可能会更好。

14  决定儿童是否能在学校中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决定儿童是否能在学校中成功地进行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这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另一个是儿童学习的能力方面,即顺利进行学习所必需的技能、技巧。

这是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系统的学习,而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既需要积极性,又需要技能和技巧。前面已介绍了学习动机、态度和兴趣,这里只介绍学习能力。

在学习能力方面,主要应完成两方面的工作:

    ()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独立活动,不再像幼儿那样更多地依附在游戏之中,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有目的、有系统的专门活动。为此,关键在于发展儿童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觉性。

    ()使儿童学会进行智力活动,并掌握进行智力活动的科学步骤。一般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儿童的智力活动,大体经历五个步骤:第一步,了解当前活动的阶段,如听讲,看演示等;第二步,运用各种实物完成活动的阶段,如用各种教具支持所讲课题内容;第三步,有外部言语参加的、依靠表像完成活动的阶段;第四步,只靠内部言语参加,而在脑子里完成活动的阶段,如心算;第五步,智力活动过程的简约化阶段,即在熟练的基础上,省去某些阶段,使智力活动过程简化、缩短、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速度和效率。   

15  小学生的劳动包括哪几种主要形式,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各有什么作用

    小学生的劳动,主要是服务性劳动和公益性劳动。

    小学生服务性劳动,首先是自我服务劳动,其次是家务劳动和在校劳动,这些劳动均可培养儿童爱劳动的观点和行为习惯,培养其独立性和责任感等个性品质。

    公益劳动,既可以是校内的,如修理桌椅、平整场地等,也可以是校外的,如扑灭虫害、抗涝或抗旱救灾、环境卫生大扫除等。公益劳动有助于把儿童和集体、社会更好地联系起来,促进儿童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其集体责任感、荣誉感等。

16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为了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应该做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培养儿童有正确而积极的劳动态度。在劳动之前,应该用儿童所能理解的语言和具体事例向儿童讲明当前劳动活动的意义和要求,以促成儿童劳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尽力将儿童的个体劳动纳入集体劳动的范畴之中,以便使儿童进一步认识自己劳动的价值,自己的劳动和集体劳动的关系。

    ()在劳动能力的锻炼上,要采取示范、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由成人讲解劳动的技能、技巧,并做示范动作,以便儿童理解和掌握要领,然后让儿童去练习,在反复练习中形成熟练的技能和习惯。

17  小学生的游戏具有哪些特点

    同学龄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游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游戏不再是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小学生要在学习的余暇才能游戏。

    ()游戏主要为教育和教学工作服务。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更复杂了,如游戏内容越来越多地反映复杂的社会事件,游戏的目的性、组织性比学龄前儿童更高。

18  小学生的游戏包括哪些种类

    小学生的游戏主要有以下几种:

    ()创造性游戏。小学生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创造性游戏,但和学龄前儿童不同。第一,学龄前儿童对游戏本身较感兴趣,小学生对游戏的结果较感兴趣;第二,小学生的游戏具有更大的目的性和组织性,因而能更好地按规则游戏;第三,小学生游戏的题材比学龄前儿童的更广泛,更深入。

    ()教学游戏。课堂上的教学游戏,往往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在低年级用得更多一些,在中、高年级则要慎用。

   (三)活动性游戏。各种跑、跳、爬高等活动性游戏,小学生都喜欢,如采取竞赛形式,他们就更喜欢。 

19  游戏对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游戏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均有促进作用。就智力活动而言,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并可以发展想象力等。就情感和意志而言,它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提高坚持力、毅力和自控能力等。就个性而言,它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动手的技能和技巧,从而增强学习能力等。就社会性发展而言,它引导小学生模拟社会生活情节及规则,模拟人际交往关系及生活准则,大大提高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水平,为以后进入社会生活作准备等。

20  什么叫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指人由于社会活动、首先是人际交往而形成的特性。健康的社会性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得到社会认可并积极地影响社会。儿童的社会性是在家庭、幼儿园、学校生活中,由于和父母、成人、同伴交往,由于不断地学习和适应各种社会规则而逐渐形成的。对儿童来说,健康的社会性表现为:逐渐放弃自我中心主义,能够与父母、同伴和其他成人合作,遵守家庭生活常规和各种社会规则,与人交往时能考虑到别人。把社会要求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是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21  学校生活的开始,对儿童的口头言语提出了哪几方面的要求

    学校生活对儿童的口头言语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言语必须富有自觉性和连贯性。回答问题时,必须考虑怎样组织自己的语言,才能清楚地、连贯地作出回答。

    ()必须善于听懂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语言讲述和指示,理解老师讲述或指示的意义,能抓住主要思想。

    ()独白语言逐渐成为小学生口头言语的主要形式,如复述课文、回答问题、在班会上发言等,都要求有更多的预先思考,恰当地选择词汇,组织内容,说话完整。

()在口头言语的内容方面,要求儿童的发音正确,词汇丰富、深刻、准确,表达要合乎语法规则,清晰流利。

22  小学生掌握书面言语包括哪几个环节

        小学生掌握书面言语包括以下环节:

    ()识字。识字是掌握书面言语的基本前提,是掌握书面言语的初级阶段,它为阅读打下最初的基础。

    ()阅读。它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过渡。要求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

    ()写作。它是书面言语的高级形式,是从说出的词向看到的词过渡。它要求儿童能够连贯地、顺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别人能够理解。

23  怎样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

    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帮助孩子牢固、熟练地掌握在学校学会的生字、生词,使他们的识字达到一定的自动化程度,为阅读打好基础。

    ()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时不要急于求成。首先教他们慢慢地、逐字逐词地读,每读完一句可以稍稍停顿一下,然后教他们成句成句的读,同时正确理解句子中每个词的意义,逐渐使朗读达到准确、流畅的水平。

    ()帮助孩子从朗读向默读过渡。教会他们在默读时抓住主要的词和句子,不是逐字逐句地读,而是跳跃前进,逐渐提高默读速度。   

    ()教孩子查字典,养成遇到生字就查字典的习惯。

24  小学生的注意有哪些特点

    小学生的注意有三个主要特点,即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对抽象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主要作用;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25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能持续多长时间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大约能持续15分钟;三四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大约能持续20分钟;五六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大约能持续25分钟。

26  为什么小学生做作业或考试时会把题抄错

    抄错题的原因是注意集中性差,在抄题时分心。小学生注意范围比较小,当一道题比较长时,他们不能同时看清所有的数字和符号;视觉准确性差,常把3896等混淆起来;抄题时过于匆忙,影响了视觉、注意和抄写动作的准确性。

27  为什么在一段时间里适当更换儿童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中适当更换学习内容,会给小学生一种新鲜感,有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28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幼儿相比,在量上有哪些发展

    小学生记忆的效率高于学前儿童。911岁小学生单位时间所能记忆的材料的数量一般比学前儿童多一倍以上。

29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幼儿相比,在质上有哪些变化

    这种质的变化表现在记忆的目的性比幼儿更强,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占主导地位;在记忆的方法上,幼儿多采用机械的、逐字逐句的办法来识记,小学生则较多采用意义识记和理解识记,并把它们与机械识记结合起来共同使用。在记忆的内容上,学前儿童的具体形象记忆优于抽象记忆,小学生对词的抽象记忆,如对一些概念、公式、原理的记忆明显地比幼儿强。

30  为什么小学低年级学生仍更多地使用机械识记

    小学生较多地采用机械记忆,其主要原因:第一,由于经验的限制,他们还不能把许多新的知识联系起来。第二,对材料的理解不够好,只能采用机械记忆。第三,由于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善于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或逻辑加工。第四。言语发展不充分,还不善于利用自己的言语来表现所掌握的材料。第五,缺乏意义识记的方法技巧,如不善于对材料内容加以对照、比较、分类、概括、利用提纲、加大小标题等。第六,缺乏智力活动积极性,安于单纯反复的学习方法。

31  培养孩子的意义识记能力时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可从五方面着手:一是让孩子透彻理解学习材料;二是教孩子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三是引导孩子对学习材料进行分类、分段、加标题;四是教孩子用编提纲的方法来进行意义识记;五是对孩子记忆效果进行检查时,不但在刚记忆之后马上检查,而且要在以后的不同时间重复检查。

32  遗忘有哪些特点,怎样帮助孩子克服遗忘

    遗忘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在记忆一个材料之后的一天之内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一天之后遗忘就慢下来了;二是有意义的材料忘得慢,无意义的材料忘得快;三是材料的开始和结尾部分忘得比较少,中间部分忘得比较多。

    针对以上特点,要帮助孩子克服遗忘,应注意:一是督促孩子在学习之后及时复习;二是给那些无意义的抽象材料人为地加上一些含义以便于记忆;三是把比较难的材料放在学习的开始和结尾来记,比较容易的材料放在中间来记。

33  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让孩子观察一个事物之前,向孩子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并教他们怎样去观察。

    ()教给孩子观察的技巧,如怎样看,怎样听,怎样分清主次等。

    ()尽量让孩子开动起各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让孩子一边观察,一边用言语表达出来。

    ()结合观察的事物给孩子布置一些动手的作业,以巩固观察效果。

34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35  小学生概括水平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

    经历的三个阶段是直观形象水平阶段、形象抽象水平阶段和本质抽象水平阶段。

36  小学生推理发展有哪两个阶段

    小学生的推理能力是随着儿童掌握比较复杂的知识经验和语法结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按照其发展特点,可大致分为这样两个阶段:

    ()儿童的推理是建立在直接观察所提供的直接前提上的。儿童年龄越小,就越倾向于把判断和结论跟直接感知的事物相联系。这个阶段的儿童往往是运用直接推理,由一个前提直接得出一个结论,如“听老师的话都是好学生”,“好学生都听老师的话”等。

    ()儿童开始能以抽象前提为基础进行推理。在教学的要求下,儿童逐步比较自觉地掌握了各种间接推理的形式,他们推理的抽象概括性、逻辑性和自觉性就逐步发展起来,开始能按前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推导,即能进行演绎推理,同时,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也得到很大发展,能从许多特殊现象中概括出内在的因果关系,并用归纳法得出结论,从而确定一般的规律和规则。但是,小学生只有在借助直观形式或熟悉的事例把抽象前提加以具体化的时候,才能顺利地进行推理。

    此外,在小学生推理发展中,1012岁正处在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12岁儿童可以说是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

总之,小学生的推理尚在逐步发展中,但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他们思维的主要形式。

37  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应从哪几个方面人手

    创造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教育儿童学好基础知识。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大量知识的储备为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

    ()加强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儿童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品格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而依赖性、盲目服从、胆怯、自卑则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儿童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事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培养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创新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任务。为此,应经常将儿童置于有趣味和好奇心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训练其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鼓励儿童多思路回答问题,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变式来启发学生辨别本质和非本质特征,正确掌握概念,要教会儿童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数学上一题多解的方法是培养儿童思维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儿童进行可逆推理的能力,教他们不仅要顺向考虑,而且要逆向思考。

    ()给儿童介绍一些科学的创新方法,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

38  小学生的想象与幼儿的想象有什么区别

    ()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儿童按照教学的目的产生符合教材内容的想象,促使小学生的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迅速增长,从中年级开始,尽管无意想象仍在起作用,但有意想象已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幼儿的经验大部分是直接经验,内容还很不丰富,因而无意想象占优势,表现为想象的主题内容易发生变化,想象的内容受感知对象制约,并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想象更富有逻辑。幼儿则是以再造想象为主,基本上是复制和简单模仿生活的经验,想象内容具有直观性,想象的形象比较贫乏,比较零碎而不完整,形象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

    ()小学生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小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前景,他们的想象也能更好,更真实地反映事物。幼儿的想象则常常与现实分不清,混淆现实或脱离现实,他们主要是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因而富有幻想的性质。

    总之,在幼儿想象发展的基础上,小学生的想象有意性迅速增长,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多,其想象的内容由直观性、具体性向概括性、逻辑性发展,由不完整向精确性、完整性发展,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的限制,想象的复杂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水平还是不够高的。

39  小学生情感发展有何特点,如何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的生活条件促使小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日益富有社会性。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引起儿童情感的事物也日益复杂,小学生的情感同整个学校生活、学习活动相联系。

    ()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强。随儿童评价能力的不断提高,儿童的情感逐步由指向外部的特点而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同时,在小学阶段,儿童的社会情感开始逐步发展,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都进一步发展起来。   

    ()情感更富有稳定性,更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在独立学习和集体生活的锻炼下控制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儿童情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长,冲动性和易变性则在逐渐改善中。

    为了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要注意以下几点: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树立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和认识密切联系,通过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儿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体验的能力。   

    ()注意情感教育的直观性。小学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具体性,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因此,具体的材料,实际的范例比单纯的口头讲述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使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使情感具有实际效果。情感是通过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必须使儿童参加一定的活动,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

    ()使各种学习和活动跟积极的情感联系起来。帮助儿童在学习和活动中获得成功,并多多予以鼓励。

    ()培养儿童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应鼓励和发挥儿童的自觉性,使他们善于分清好坏是非,从而正确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

40  男女儿童在智力发展上各有什么特点

男女儿童在智力发展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

    ()男女儿童的思维差异的发展变化与年龄的递增有密切关系。学龄前男女儿童的思维差异不显著,特别是乳婴儿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幼儿时期虽然已经显示出差异,其表现是女孩的思维发展略优于男孩,但不显著。从小学到初中一年级,男女儿童的思维差异逐步明显。研究发现,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除了思维品质灵活性外,女童思维发展的速度和抽象逻辑的能力明显优于男童。初中二年级以后,男童思维发展的速度迅速赶上和超过了女童,并出现明显的具有两性特色的思维优异发展的差异。

    ()男女儿童的思维差异表现为在总体上的平衡性与发展特色上的不平衡性的统一。首先,男女儿童思维的发展在总体上是平衡的,在思维发展的层次上,男女儿童在超常、正常和低常的常态分布曲线上是平衡的,尽管在超常和低常的两端都以男童居多,但女童的思维发展较为均匀,因而男童或女童的平均智力并无显著差异,在思维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的平均分数上,以及在思维的创造性上,在以后的事业中的表现,男女儿童思维差异在总体上也是平衡的。男女儿童的思维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发展的优异发展上,如在思维能力诸因素中,男童在事物比较能力等方面高于女童,而女童则在图形分析能力等方面高于男童。在思维类型上,女童偏于形象思维,男童偏于抽象思维。在不同年龄阶段,男女儿童思维发展的速度及水平有差异。

41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儿童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自制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儿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帮助儿童理解各种活动的目的,使儿童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动。   

    ()为儿童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他们从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小学生喜欢模仿榜样的行动,榜样的替代性学习可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榜样的行为受到赞扬,儿童就会学习该行为。反之,儿童则会拒绝学习该行为。

    ()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习惯。儿童为了遵守规定的纪律制度,必须抑制自己,不做违背纪律和制度的事,这就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因此在自觉遵守生活纪律的过程中可使儿童的自制力得到锻炼。

    ()从生活小事中入手。要求儿童定时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如期完成。既定的目标只要是正确的,就鼓励儿童坚持从头做到底,决不要半途而废。

()有意识地使儿童在困境中锻炼。自制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同克服困难、抗拒诱惑相联系。

()为了保证儿童练习成功,应充分注意勉励、赞扬与批评、责备等强化措施的运用。

42  为什么集体生活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有积极作用

    儿童从进入学校的时候开始就真正成了集体的成员,学校中正确组织起来的儿童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对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儿童入学后,在教师正确的组织和指导下,儿童最初的集体(班集体)逐步明确地形成和发展起来。随着儿童加入少先队,并逐步从班集体扩大到学校集体,儿童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便越来越扩大和丰富,并越有组织性和自觉性。通过集体生活,儿童学习和掌握各种社会准则,力图遵守这些规则以获得集体的认可,,并根据这些规则来对自己和他人作出评价,从而促进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原则性的发展。

    加入少先队在儿童集体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入少先队使他们在各方面能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成为班集体的重要支柱和教师的得力助手。这种地位的变化促使他们的独立性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集体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儿童初步懂得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日益能自觉地服从集体,维护集体利益,他们往往根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来经常评价自己或他人,从而使自我评价的批判性得到发展。

43  自尊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社会承认和集体尊重的感情,它使人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从而成为个人努力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之一。

因此自尊心对于儿童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自尊心强的人,富有独立性,不易受暗示,在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也能接受和信任别人。因此,有自尊心的儿童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并在集体中有一定地位。

    ()自尊心是自我意识中的可贵品质,是推动人不断进取的巨大动力,使人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有自尊心的人能奋发进取,不甘人后,不畏挫折,热爱真理,追求人格高尚,而丧失自尊心则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自尊心强的人往往能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他们能够勇敢地接受各种挑战,并努力取得成功。   

    自尊心的降低或丧失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使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发生交往困难,不思进取,自暴自弃,意志消沉。

    如何培养和爱护儿童的自尊心?

    ()及时表扬儿童的点滴进步,使儿童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当孩子有过错或失败时,不要指责、嘲讽,更不要打骂和训斥,这只能挫伤儿童的自尊心,产生破罐破摔,不求上进的行为。

    ()应满足儿童的合理要求,鼓励儿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44  过于自卑会严重阻碍儿童的发展,应如何尽早识别

    自卑是人的性格缺陷,是由人的消极的、不适当的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态度。怀有自卑感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的评价过低,往往自暴自弃,处世态度消极。了解自卑态度的征兆,可尽早识别儿童是否自卑,并及时给予帮助,这种征兆主要有:

     ()对批评特别敏感。自卑感强的儿童往往伴随着不安、焦虑、恐惧等不良的情绪,怀疑自己的能力,又过分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因而对别人怎样看自己特别敏感,表现出病态的自我保护心理,神经质地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总认为人们在轻视、贬低、挑剔、歧视自己,因而对别人的言行做出剧烈的不正常的反应。

     ()对奉承的过度反应。具有自卑感的人,总感到自己不合格,又非常需要自己能有适当的表现,当有人奉承他时,正合他的心意,并且他常常巧妙地要求别人奉承自己。

()对竞赛的拙劣反应。自卑的人惧怕竞赛场合,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肯定自己不会成功,因而总是躲避竞赛场合。

()对别人轻视。自卑者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而贬低别人;以使自己的地位不会显得过低。

    ()对自己的攻击。自卑者常表现出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有意把自己暴露在危险情境中,并表现出对自己的残害行为。

    ()对自己的掩盖。自卑者一方面对自己作出否定性评价,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失败或过失寻找理由,以减轻自卑的压力。   

    ()常常表现出更多的情绪方面的症状。如焦虑、常常伴有手发抖、神经过敏、失眠、咬手指甲、做恶梦等现象。

    如果儿童出现上述征兆,则应引起重视,要帮助儿童消除自卑心理。

45  儿童自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儿童产生自卑的心理原因主要是:

()归因不良。如在偶尔的失败之后,对自己的失败简单地作内部的、消极的归因,如认为自己太笨,能力不足等,而不分析其它的可能性,这种不适当的归因可能导致儿童对自己作出较低的评价,从而导致自卑。

    ()自我评价不良。由于经常作自我消极归因,儿童的自我评价过低,在接受外界信息时,也多倾向于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低评价,这种消极自我评价会造成恶性循环,加重儿童的自卑感。

    ()比较不当。不善于比较的儿童,只看到自己的不如人处,而没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只关注于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陷,而不全面看待自己,在与成功者比较时,不是从别人的成功中鼓起勇气,而是自怨自艾,悲愤消沉,从而陷入自卑。

    ()期望不当。父母的望子成龙之心与儿童本人不切实际的自我期望可能使儿童屡屡体验失败感。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儿童希望多多表现自己,期望所有人都注意自己,强烈地要求得到他人的肯定评价。这种过高的自尊要求和期望不能满足时,就歪曲现实,认为别人都看不起自己,由此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46  如何帮助儿童克服自卑感

    自卑感常常使儿童的智力发展与个性发展受到压制,使儿童难以取得成功,因此当发现儿童有自卑感时,就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 为儿童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如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通过成功而获得自我激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经常的成功感有助于逐渐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善于发现儿童的长处,多向儿童提供别人对他们的正面评价信息,以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要鼓励儿童把握时机,并帮助他克服困难,鼓励儿童竭尽全力攻自己所感兴趣的某一方面,以力求在某方面获得成功,从而获得他人的赞赏,改变自身形象。

    ()帮助儿童以积极的补偿手段来代替消极的自我心理保护机制。帮助儿童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以勤补拙,扬长避短是化自卑感为积极进取的动力的一个好方法。

    ()帮助儿童适当地调整期望水平,辩证地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正确地进行归因,树立坚强的自信心。如果儿童的期望水平过高,就可能经常体验到失败,从而加深自卑,因此要帮助儿童按适合自己的速度来进行学习。在分析失败原因时,注意对客观因素的分析,尽量不要对儿童的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

    () 经常用名人学者奋斗的故事开导儿童,帮助他们树立对自身的信心。

47  孩子好动就是多动症吗

    多动症是一种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以活动过多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亦称轻度脑功能障碍或注意力缺陷性病患。主要有如下特征:

    ()活动过多。兴奋多动,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听课,叫喊或讲话,引逗他人,离位走动,小动作过多等。在家里也到处奔跑,活动不停,乱翻东西,难于安静等。

    ()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焕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做作业粗心大意,边做边玩,拖拖拉拉,不能完成作业。轻症患儿对有兴趣的活动,如看电视时,尚能集中注意。

    ()任性冲动,情绪不稳。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一点小事就喊叫哭闹,脾气暴躁,行事冲动而不顾后果。

    ()学习困难。虽然智力不低,但由于好动贪玩,注意力不集中,以致学习困难,成绩不好,尽管父母严格督促,学习效果仍不好,部分患儿有种种认知功能障碍或视觉运动功能障碍等。

    ()行为问题和适应问题。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如说谎、逃学、惹事生非、偷窍等,或在外游荡不回家,由于行为问题及学习不好,适应学校生活有困难,不易接受教育和管理,不遵守纪律,往往与别人相处不融洽,不讲礼貌,欺侮弱小,惹人讨厌。

    由此可见,多动症是行为的综合征,如果儿童好动而无其它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并不是多动症。

48  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道德意识是关于道德问题的明确认识或知识。从小学时期开始,儿童才逐步形成自觉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道德行为的能力,在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在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上,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抽象的道理概念和道德判断,但他们的理解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的,概括水平很差,随着年级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已可达较好的水平,对作为道德准则基础的社会关系已有更多的了解。

    ()在道德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道德评价上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经常忽略行为的动机,仅以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在教育影响下,高年级学生在评价道德行为时开始注意到行为的动机,并把动机和效果相结合。

    ()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环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真正确定一种道德信念,三四年级开始有了道德信念的萌芽,五年级之后,开始表现出具有一定自觉性、独立性和坚定性的道德信念,但在整个小学期间,儿童还缺乏稳定的道德信念。

    ()对道德规则的掌握从比较刻板僵化向相对灵活转化。

49  小学生言行脱节现象主要有哪些表现和原因

    儿童有了道德意识,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经验和观察研究都证明,儿童在道德品质上,言与行、认识和行动脱节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小学生言行脱节的现象主要有以下的情况和原因:

    ()模仿的倾向。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喜欢模仿各种行为,有时明知被模仿的举止行为是不正确的,但仍然照样做。此外,成人的言行脱节会对儿童产生很坏的影响。

    ()出于无意。明明知道道德规则,但无意地做出不好的行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养成必要的道德习惯。

    ()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有些儿童虽然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但在某些人的面前表现得言行一致,而在另一些人的面前却言行不一致,这常是由于教师或成人的教育影响不统一所造成的。

    ()  只会说,不会做。有些儿童一般是理解道德规则的,能够正确地说出在什么样的场合应当怎样行动,但在其行动中却不力图按照这些道德知识去行事,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自制力差,容易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难以抵制诱惑而不能坚持自己的道德行为,也有可能是由于缺乏行动的技巧,不知道如何将道德认识付诸于行动。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对一些道德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成为真正的道德行为的内心支柱。

50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有哪些表现

    在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发展,兴趣也在不断地变化,表现出如下特征:

    ()在小学期间,学生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

    ()在小学期间,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在教育影响下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的分化性感兴趣。调查表明,学科兴趣分化一般从三年级开始,但这种分化还是不稳定的,引起学科兴趣分化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观因素主要是觉得有用和能动脑子。

    ()  小学生对有关具体事物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在小学期间,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而在中年级之后,这种作用逐渐降低。

    ()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是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在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

51  奖励与惩罚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各是什么

    奖励和惩罚是对儿童行为后果的对待和处理方式,是教育儿童的辅助手段和方法。

    奖励是对儿童行为的肯定评价。教育者用一切肯定的方式对待儿童的言行,表扬、赞许、微笑、鼓励、亲吻、给予奖品等都属奖励。奖励给孩子提供的信息是“这是正确的行为,请继续保持下去。”因此,奖励能加强行为倾向,导致某一行为定型。与奖励相伴随的是儿童高兴、愉快等积极情感。因而奖励能鼓舞儿童上进。

    惩罚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成人对儿童言行的一切形式的否定,如批评、谴责、限制、体罚等都属于惩罚范围。惩罚的目的是使儿童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帮助儿童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惩罚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要这样做,要改变这种行为。”它所起的作用是削弱和制止儿童的某种行为倾向。但惩罚只能指出儿童所表现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并未指明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应该的。与惩罚相伴随的常是儿童的消极情感。

要使奖励和惩罚发挥作用,必须注意奖惩结合,以奖为主,做到有理、有效、适度、适时。

52  在家中使用惩罚手段应避免什么问题

    惩罚是家教中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对于阻止儿童某种不良行为的继续发生有一定效果。但如果惩罚手段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不良影响或不能产生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惩罚手段时,应注意:

    ()  不要在儿童违禁行为发生较长时间后再施惩罚。一般说来,惩罚和儿童的错误行为同时进行,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而延迟惩罚则不能在儿童的行为与惩罚间建立条件反射,甚至可能使儿童不知遭受罚的原因。

    ()避免过度的惩罚。对儿童的惩罚要实事求是,掌握分寸。研究表明,过度的惩罚会引起儿童对惩罚的怨恨,不愿听他们的指导,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引起儿童的高度焦虑。

    ()避免惩罚实施的不连贯性。如果对儿童的同一行为,今天罚,明天赏,或者爸爸罚,妈妈赏,缺乏一贯的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就会使儿童的这种行为持续很长时间,并难以消除。

    ()惩罚者应和儿童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一般认为,与儿童情感联系越密切的人,对儿童实行惩罚的效果越好。反之,则惩罚会使儿童对惩罚者产生更深的敌意。

    ()避免单纯惩罚。在惩罚的同时应伴之以说理教育,使儿童明了自己为什么受罚,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并训练儿童选择一个正确的行为以代替错误的行为。

53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习惯形成的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的练习。

()制定细致而具体的行为规范。对儿童在学校、家庭、社会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行为提出一系列的具体要求。

    ()根据年龄特征对不同年龄儿童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应侧重常规教育及良好的常规训练;中年级应侧重热爱集体、热爱学习和遵守纪律的教育,培养自觉纪律;高年级应侧重社会公德、意志品格和爱国意识的教育,培养文明待人的习惯,并防止不良的行为习惯。当然对不同年级的要求必须是交叉的。.

    ()有目的地练习和重复。一是要有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并要求儿童贯彻执行并长期坚持下去。二是要耐心训练指导,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以情促行,持之以恒。三是树立效仿的榜样,模仿有助于某种练习和重复行动,是加强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善于客观评估。既考虑儿童的认识水平,更要考虑其行为表现,即采用知行综合评价,评估中注意客观性,不仅采用儿童自评,同学互评,课任老师助评的方法,还要发动家长进行评估,最后由班主任进行综合评定,从而引导儿童在学校、家庭、社会上都严格要求自己。

()逐步培养良好的班风。通过集体的力量来约束儿童的行为。

54  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出现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

    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心理发展必须以生理发展的水平为基础。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发育已基本成熟,而心理发展尚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前者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都明显地超过了后者,出现了不平衡。在这个时期,孩子们一方面要应付青春期生理方面的突变,达到基本成熟。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如进入初中,有了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以及师生同伴之间的关系、家庭地位的变化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使青春期孩子应接不暇,然而他们的心理发展却还没有达到成熟,他们还不能对自身的变化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应付自如,这就必然要引起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矛盾。

55  青春期孩子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身体发育对心理的影响。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们的生理发育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一是外形的剧变,如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使孩子产生“成人感”,但由于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变化,又出现“笨拙感”。二是性成熟带来的影响,不仅使这阶段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成熟,从而产生独立倾向,而且也产生性意识。

    ()新的要求与实际状况的矛盾。这个时期的孩子既要应付生理的迅速变化,又要适应新的生活,这就给他们带来了重大的心理压力。例如,他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样参与社会生活,能够独立自主,因而对任何限制和干涉都十分敏感和反感,甚至产生抵触与冲突。

    ()成人感和幼稚性的矛盾。成人感是进入青春期孩子个性中的一个核心特点,使他对其他人的态度、行为内容和方向都发生了变化。他希望获得新的权利,希望成年人改变对他们的态度,希望获得信任和尊重。然而,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幼稚性。在思维发展方面,还须一定经验为支柱;在思想观点方面,还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在评价能力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偏激性。成人感和幼稚性,表现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在与成人的关系上,表现在同伴交往方面,等等。

    ()行为动机。表现与行为控制的不平衡性。青春期孩子的认识与行为常常不是同步的,其认识水平落后于行为;认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经常表现出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56  如何理解初中生心理发展上出现的成人感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前期。这个阶段,他们的生理发育处于剧变之中,特别是外形的巨变和性发育的成熟,使初中生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成人自豪感。他们不再对父母撒娇,竭力作出一副大人的模样,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如果成年人仍把初中生当小孩子,他们便会感到委屈,并采取粗鲁、固执、不听话、孤僻和消极等各种方式来进行反抗。然而,事实上,初中生并未具有完全独立的条件和能力,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他们都必须在许多方面依赖于成人。首先,他们在经济上不能够独立,主要还得依靠家庭的资助。其次,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他们仍是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还没有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教师和父母仍然是他们的指导者。再次,他们的认识、阅历远不够丰富,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远不够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还不强,因此他们还缺乏全面地、深刻地分析现实的能力,对许多社会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此外,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强,因而常常表现出情绪冲动,这些原因决定了初中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虽然已经到了“心理上的断乳期”,但仍然需要父母和教师的扶持和帮助。

57  什么叫“心理断乳”,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青春发育前期(一般是初中阶段),孩子们进入了一个喜欢怀疑、论辩和独立意向的时期。他们认为自己是大人了。在对成人的态度上,他们希望家长、老师等成人不要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希望或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不轻信成人和书本上所写的,而是经常要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在对自己的态度上,他们把过去的“自己,看作“幼稚的小孩”,力图与过去的“我”分开。有些心理学家把这种企图在心理上与对父母的依赖决裂,与自己的童年时代决裂的现象叫“心理断乳”。

    “心理断乳”对孩子心理发展来说应该是一种好现象。使他们不仅产生独立要求,而且也体会到自身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的变化,这样,既使这个阶段孩子具有了从事各种活动的能力,又对他们的认识能力、情感、意志以及整个个性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心理断乳”也往往被上一代人看作是“反抗”的行为而受到斥责,于是造成情绪上的对立。这就需要父母和教师正确对待他们,并给予扶持和关心。

58  在交友方式上初中生与小学生有何区别

    ()  初中生交友有一定共同的心理基础。从小学阶段起,儿童就开始交朋友,但他们的友谊基础主要是共同的活动和共同的兴趣,一般地还不那么稳固。初中生的友谊逐步深刻、稳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他们选择兴趣、爱好、性格、信念相同的人做朋友,且能在朋友之间彼此倾诉“内心的秘密”。

    ()初中生的朋友大多数是相同或相似年龄的同性别的同学。两性之间的交往在初中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心理上的困难。这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别。

    ()初中生重视友谊。有的发展到讲“义气”,论“哥们(姐们)”,友谊是鞭策的力量,这在小学阶段一般是难以办到的。

当然,初中生的友谊是有个别差异的,结交朋友的数量、依恋程度、友谊交往的内容及稳定性往往都是有区别的。

59  青春期的孩子在与父母的感情交流方面有了哪些变化

    孩子进入青春期,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以下的变化:

    ()情感上的脱离。减少了对父母的敬仰,与父母的情感不如以前那么亲密了。

    ()行为上的脱离。由于这个阶段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

    ()观点上的脱离。青春期的孩子对于任何事物都喜欢自己判断和评价,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他们对于昔日一贯信奉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进行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常常与父母的意见不相一致。

    ()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孩子们不再将父母作为榜样去效仿了,并会逐渐地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未曾觉察的一些缺点。

60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大致有哪些特点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仍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即属“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初中生初步具有了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事物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但是,由于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往往仍不得不借助于具体形象。在初中生的思维发展中,抽象成分在不断发展,而具体形象思维也在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

    与此同时,初中生思维中的独立性也在发展着,表现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但由于思维的批判性尚未获得很好的发展,所以在他们的智力活动中仍然存在着片面性和表面性。

61  初中生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的心理学家提出,初中时期是情感的狂风暴雨期。在这个时期,初中生的情绪情感的矛盾表现也是很显著的。

    ()初中生充满热情,富有朝气,但易于冲动。冲动性的原因是由于受性成熟过程中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及内分泌腺素的影响,他们的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兴奋性,还不善于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所以容易冲动。

    ()情感的持续时间增强,但还有不稳定的特点。初中生的情绪开始更多地受内在的较稳定的心境的影响,表现为他们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因此能较长时间保持一种情感体验:但由于上述的冲动性的存在,又有不稳定的特点明显地表现出来。

    ()开始从外显型情感向内隐型情感过渡。初中生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外部表现和内心体验有可能是不一致的。这表明他们的情绪情感有了半外露、半隐蔽的特点。也就是说,一方面,他们学会控制情感,从外显型向内隐型逐步在转化。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自控能力有限,其情绪还是容易外露的。

此外,初中生的情绪体验不断深刻,社会情感体验开始发展起来,道德感、义务感、友谊感、美感和责任心等在不断增强之中。

62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在与异性交往上有了哪些变化

    在幼儿期间和小学期间,孩子们的交往一般是不分性别的,经常是男女孩子在一起游戏。即使有时分出性别,也不是有意识的,而是由于在兴趣方面存在差异。

    进入初中以后,男女少年双方都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彼此逐渐发生了兴趣。但有趣的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异性的兴趣都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来表达的,或者在异性同学面前,摆出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蔑,甚至以不友好的方式招惹和攻击对方。总之,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相互爱慕,而是相互排斥。

    再过一段时间,这种彼此不友好的情况就逐渐消失了。男女同学之间又开始融洽地相处。这时在泛泛交往的同时,许多少男少女的心目中都有一位自己所喜欢的人。但少男少女们一般不会将自己的这种对某一位异性同学的好感公开出来,而要在心里潜伏很长时间。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情感将只是个人心中的秘密,对方永远也不得知晓。因为,某一少年虽然对某一异性同学怀有好感,但由于各种原因,他()羞于表露,只是藏于心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少年本身各方面的发展、成熟及观念的变更,他()心中这份幼稚的爱慕很可能就渐渐地淡化下去了,直至完全消失。

63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有了哪些新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初中生由于其独立性和自觉性的迅速发展,开始深入了解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开始意识到并评价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能更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动。在这个时期,初中生开始表现出较强烈的逆反心理,对父母、老师采取了抗拒的态度。他们向往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自主地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但是,他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都还不够客观、准确,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还有限。一般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不如对周围环境的认识那么清晰,对自己的评价不如对别人评价那么准确,常常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因此,初中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还比较简单和片面,还不能全面地评价个性品质,他们的自我意识也还比较笼统和肤浅。

64  为什么要培养初中生的非智力因素

到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剧增。造成初中生学习差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智力与能力的问题,而是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却又影响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心理过程来说,有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从个性来说,有诸如兴趣、动机、理想、信念等的个性意识倾向性,有气质和性格两种个性心理特征。在初中生的学习中,智力固然是基础,但非智力因素更为重要。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动力作用,情感、兴趣、动机和理想都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习者本身对学习无动力,那么教师和父母再费力也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到头来,看到的是闹学、混学、逃学、辍学;二是定型(或习惯)作用,即把某种认识或动作的组织情况越来越固定化,学习乃至良好的智能的固定化,往往取决于学生主体的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及智能的各种技能的重复练习的程度;三是补偿作用,就是非智力因素能够弥补智力与能力的某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勤能补拙”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父母老师对初中生一般抓“爱学”、“会学”、“活学”等“三学”。这非智力因素所致的“爱学”是首要的因素。所以,我们对初中生的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方法是发展兴趣、顾及气质、培养良好的性格

特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5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有哪些特点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学习内容和要求有了相当的变化。初中生随知识经验的增多,其眼界更为开阔,新的学习方法也使初中生产生新疑惑,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因此,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强烈和广泛,并表现为:学科兴趣日益明显,有95%的被调查者能够明确地指出“最喜欢的一门课”与“最不喜欢的一门课”;课外阅读的兴趣越来越广泛,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外书籍的阅读水平也随之提高;课外活动的兴趣也不断增加;对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的兴趣在不断增强。

66  子女进人青春期后,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应做哪些调整

    ()父母要为进入青春期的子女的生理发展提供足够的营养。充足的营养是保证进入青春期子女生理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因为这阶段孩子的能量代谢非常活跃,其能量消耗要比成人大。

    ()帮助子女遵守科学的作息制度。这样有助于他们生活具有节奏性,使大脑和神经充分地获得交替和更新,而且使生活“习惯化”。睡眠和休息对处于青春期的子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认为,10~12岁需睡9~10小时;13~14岁需睡99.5 小时;1516岁需睡85~9小时。

    ()要适时对子女进行青春期教育。处于青春期的子女,由于身体机能迅速发展成熟,特别是性的发育成熟,开始对性问题感到神秘和好奇,对各种性现象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性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向,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要做到:取得孩子的信任,给孩子自己做出决定的权利;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孩子;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消除心理紧张。处于青春期的子女由于心理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常感到心理压力和紧张。父母要帮助他们客观地评价自己,并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指导他们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了解和欣赏他们的活动,鼓励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允许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定,从而发挥他们的优势,促进其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发展。

67  青春期孩子情绪两面性都有哪些表现

    ()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共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一强烈的情绪特点。但有时,他们又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所谓温和性,是指人们的某些情绪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细腻性,主要是指情绪体验上的细致和精确的特点。

    ()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这种情况常出现在情绪体验不够深刻的情况下。对青春期孩子来说,一种情绪较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代替。而且常常以一种积极的情绪取代另一种消极情绪。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青春期孩子由于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特点,且给情绪上带来固执性。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从童年期转入青春期,孩子逐渐失去了单纯和率直,在情绪表露上出现了隐蔽性,将喜怒哀乐各种情绪都尽可能地隐藏于心中,尤其是对于一些消极性情绪,隐藏得更是严密;但青春期孩子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常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种表演的色彩,或夸大某种情绪,或削弱某种情绪。这种情绪表露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了表演的痕迹,就是情绪的表现性。

68  说明青春期孩子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青春期孩子对一切都经常表现得不顺从,对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听起来不耐烦,也不想接受,而且常常顶撞。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他们总是与成人处于一种抵触的情绪之中。但是,在青春期孩子们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而青春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则重于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存在于青春期孩子身上的反抗性,带有很复杂的性质。有时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向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独立性;有时又是为了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过分软弱。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青春期孩子还是需要父母的帮助的,尤其是在外面碰了钉子,遭受挫折时,只有回到父母的身边,心里才感到踏实和安宁。对青春期孩子来说,假如真让他们远离父母去独立生活,他们会顿时感到恐慌无助,尽管他们表面上也许会做出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69  试说明青春期孩子情绪上既“闭锁”又“开放”的特点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闭锁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即使由于青春期情感变化的原因而引起种种波动,由于这个时期相应意志力的发展,往往也能被控制而不表现出来。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也不断地寻觅知己,一旦发现,就会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因此,青春期孩子在闭锁性的同时,又表现出了很明显的开放性。   

70  在什么情况下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强烈的“反抗行为”

    青春期孩子一般在下列一些具体情况下,出现反抗行为:第一,“心理断乳”受到阻碍,孩子极力要求独立,但父母没有这种思想准备,结果仍以过分关切的态度对待他们。第二,孩子的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父母不听他们的主张,将他们一味地置于支配之下。第三,孩子的个性伸展受到阻碍,通常的情况是,父母只顾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于孩子们寓于个性的活动却加以限制或禁止,这会引起孩子的极度反感。第四,当成人强迫其接受某种观点时,他们拒绝盲目接受。

71  如何理解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矛盾的阶段

    青春期是一段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着矛盾的时期。他们的内心充满着烦恼。例如,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与父母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之中应有的地位。于是出现许多心态的矛盾性。诸如,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勇敢与怯懦的矛盾,高傲与自卑的矛盾,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的矛盾,等等。所以说,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矛盾的阶段,经过心理整合过程,一旦达到身心和谐,就达到了心态平衡阶段。

72  青春期孩子为什么容易品德不良和犯罪

    品德不良往往出现在青春发育前期,初次犯罪年纪一般集中在1315岁。

青春期是一段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着矛盾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由于生理的剧变,特别是性机能开始成熟,这不仅给孩子带来“成人感”,而且也使他们产生对性的好奇和新颖感。青春期孩子希望受人重视,把他视为社会的一员,但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等还都是个谜。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但片面性却很大。他们已表现出一定的控制力,但有极大的冲动性。他们的意志特征也在发展,但还缺乏毅力,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他们的精力充沛,能力也在发展,但尚未找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总之,这个阶段是一个属于“过渡期”或“不稳定期”,于是有人叫它为“危险期”。正是这些特点,使青春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动荡不稳,易受外来不良条件的影响,如不正确地加以引导,就会形成不良品德,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要重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健康地“走出少年危机期”,这是父母的重要任务。

73  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在家庭生活之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实施的环境是家庭,教育者是家庭里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子女或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

    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子女从出生到入学之前这一段时间内,由家长对他们实施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称做“学龄前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子女从出生一直到长大成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家长对他们实施的全部教育和影响,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有意的或无意的,一般称做“终身家庭教育”。

    学龄前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初受到的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起着奠基的作用。在整个家庭教育过程中,学龄前家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家长都特别重视。但它还不是家庭教育的全过程。终身家庭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全过程。在一般家庭里: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对从出生到十四五岁这一年龄阶段子女的教育。

    教育是家庭的一个重要职能,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从家庭产生的那一天起,家庭就担负着抚养教育子女的职能。只要家庭存在,就必须行使这种职能。可以说,家庭教育和家庭同始终共存亡。在家庭存在于社会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现象。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有时会大一些,有时会小一些,家庭教育工作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变化,但它的作用是始终存在的。

74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关键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家庭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也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领导、有系统的进行,家长也不是专职教育工作者,但家庭教育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首先,家庭教育开始得早。孩子从母体呱呱落地降临人世,就开始接受“人之初”的教育。孩子年龄越小,感受能力越强,可塑性也大,最容易接受教育、训练和环境的影响,也最容易养成习惯。孩子小时候形成的习惯相当稳

定,是以后成长的基础,甚至能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发挥作用。第二,家庭教育进行的时间长。孩子入学以后,每天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庭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家庭教育是在父母和子女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般具有血缘关系或是收养关系,关系亲密,感情亲近,感化作用大,具有权威性,而且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家长对孩子要求高,教育抓得紧。因此,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75  抚养教育子女是家长的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抚养教育子女,是我们每个有子女的公民所必须承担的义务。这种义务是光荣的,神圣的,不可推卸的。做父母的为什么要承担这种义务呢?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二是进行人口的生产。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或停止物质资料的生产,不解决人们生活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和进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但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而没有足够的社会生产劳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也不能继续进行,社会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人口生产,不仅仅是生养子女,也包括抚养、保护和培养教育,向他们传授生活生产知识,培养劳动技能,传播伦理道德知识,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抚养教育子女不仅是伦理道德的义务,也是政治法律的义务,任何父母都不可借故推卸,即或是离异后的父母、继父母以及收养子女的父母,都要认真履行。

76  评价孩子的标准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一般父母会脱口而出: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这种评价标准对不对呢?要求孩子听从父母正确的管理教育,当然是应该的。因为父母总是生活经验丰富,孩子总是需要进行管理教育的。但是,如果把“听不听父母的话”作为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父母的话不见得句句都是真理。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不主张孩子独立思考,就会把孩子培养造就成唯唯诺诺、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庸人。这种评价标准,是一种陈旧的观念,是封建家长制的思想意识,是封建的“父为子纲”的伦理观念的体观。它否定孩子的独立人格和个性,把孩子当成父母的附属品,反映了旧社会人身依附的关系。这种评价标准,是不符合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我们要改革,要开放,需要人们有独创、开拓、进取精神,那么,在孩子小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遇事不要盲从,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判断、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应付各种情况和适应社会环境。因此,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而不要强制他们盲目服从。

77  “一俊’’不能“遮百丑”

当前,中小学生的家长中只关心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相当普遍。不少家长是全力以赴地抓孩子的功课,而对思想品德问题是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如果孩子功课不好,在家长眼里,那简直是“一无是处”,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而孩子功课好,就认为是“一好百好”,“十全十美”,对孩子思想品德上的毛病、缺点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管不教,大有“一俊遮百丑”之嫌。家长必须明白,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思想品德好是学习好的前提和基础,思想品德好会促进文化知识学习。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孩子文化知识学习的退步,往往是从思想品德上出问题开始的。从长远看,孩子思想品德不好,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也不会有真正的学习动力,很难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自然不会学好功课,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家长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是对的,但不能和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对立起来,不能只抓“教育的一半”,应全面关心孩子。要使孩子思想品德和文化学习两方面都得到发展,家长必须首先端正对孩子的看法,不能持偏,抱成见。对功课不好的孩子,要努力发现、挖掘思想品德上的积极因素,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对功课好的孩子,在思想品德上要严格要求,使之思想学习更上一层楼。

78  正确看待独生子女

    现在的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中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数量与日俱增。到本世纪末,我国的劳动后备力量主要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能不能教育好,他们身心发展的状况,将决定我国劳动后备力量的素质,事关重大。.独生子女究竟是难管难教难以成材,还是好管好教容易成材?对于独生子女的看法如何,直接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的进行和效果。目前,社会上对独生子女的看法有两种绝然不同的看法:一是持肯定态度,认为独生子女身上优势多,成材率高,另一种是否定态度,认为独生子女身上毛病多,成材率低。这两种看法,都有它各自的片面性。我们知道,一个孩子身心状况如何,取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方面的因素,遗传只是给孩子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其中首先是家庭教育。具体地看,有的独生子女身心状况好一些,有的则差一些,这个差异并不是天生的,而主要是环境和教育造成的。从总体看,独生子女群体和非独生子女群体,其身心发展状况并无什么差异,他们都是普通儿童,只要生活环境好,教育得当,都有可能成材;反之,如果生活环境不好,教育不得当,再好的素质,也不可能成材。因此,对独生子女发展前途的忧虑和盲目乐观都是不实际的,有害的。孩子能不能成材,关键不在于是“独生”还是“非独生”,而主要在于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   

79  家庭结构和子女教育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诸成员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结合。家庭结构包括家庭有哪些成员、成员多少、成员的辈分、家庭成员是否齐全和家庭规模的大小等等。家庭结构是家庭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子女教育的实施及效果有直接影响。按家庭成员的序列和成员数目看,我国目前是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最多。核心家庭,即父母双全、有一个或几个孩子构成,这种家庭在城镇约占70%。这种家庭的特点是人口少,成员序列(即辈分)也少,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家庭的内聚力比较强,关系简单,有矛盾也好调节;父母的教育思想容易统一,步调也容易一致,能形成教育合力;父母和子女关系密切,根本利益一致,教育抓得紧;由于没有什么外界干扰,教育效果也较好。但这种家庭,关系简单,不利于发展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主干家庭是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人构成,结构较复杂,人口多,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和管理教育比较周到,也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但这种家庭关系比较复杂,矛盾多一些,也不太好处理,而且教育思想和步调不容易统一。按家庭结构完整情况划分,又分为完全型家庭和缺陷型家庭。前一种家庭当然对子女教育有利条件多一些;后一种家庭生活困难多一些,家庭成员的死亡或离去,对其他成员,特别是子女有很大刺激和伤害,但也并不是不可能教育好子女。古今中外缺陷型家庭,子女成材者屡见不鲜,因为“逆境出人才”也是一条人才成长的规律。

80  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

    和谐、温暖的家庭,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未成年的孩子,缺乏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不能完全靠自己来满足,必须靠家庭、靠父母,他们离不开家庭、父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中国的家庭不像过去那样稳固了,父母离异、家庭结构不完整的现象日渐增多。据调查了解,中国的夫妻离异一般是在结婚以后六七年时,也就是说,离异夫妻的婚龄一般是六七年,而此时正是孩子五六岁,即将进入小学阶段。有了子女的夫妻离异,对孩子的伤害和打击是相当严重的,其严重程度仅次于亲人死亡。夫妻不和,闹分居,孩子没有安静的环境,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心和照顾;有的拿孩子出气,孩子没有安全感。夫妻离异,对孩子是极大的刺激,会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心理变态。有的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就是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而驱使。父母生育了子女,就有关心、爱护、抚养、教育和给孩子创造幸福的责任和义务。夫妻关系不和,应努力调节;要离婚,也要持慎而又慎的态度。

81  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家庭生活方式,指的是家庭成员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道德行为规范、为人处事之道,等等。家庭生活方式实际上就是“家风”、“门风”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无声的语言,无形的影响,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的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相处,家庭经济生活和精神状况如何,如何待人、处世、接物,和同事、朋友、亲戚、邻居如何交往,有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追求爱好,等等。这一切,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习惯势力。这种习惯势力,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自然地流露出来,从不掩饰,表现得特别真实。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生活在其间,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时时刻刻都在受着熏陶感染,势必在他们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子女,他们“心之未有所主”,感受力和可塑性相当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因此,家长不但要重视对子女进行说服教育,更要注意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

82  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家庭教育有一个重要特点,它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寓于家庭日常生活过程之中。指导孩子安排好日常生活,使之通过有条不紊的生活实践,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孩子学会生活,为以后独立生活作好准备,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指导孩子安排日常生活秩序,应当全面考虑,学习、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社会交往、家务劳动等都要照顾到,不能只管学习不顾其他活动。坚持生活秩序,要从严要求,不能放任自流,如按时吃饭、睡觉、起床、上学,注意个人卫生、家庭卫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适当参加家务劳动,为家庭尽义务,讲究文明礼貌,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作业,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生活用品、学习用具有秩序地放置,等等,都要努力做好,逐步养成习惯。要求孩子有秩序地生活,应逐步提高要求,循序渐进;也要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照顾到孩子的个性特征。孩子的生活内容,既要充实,也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不可成人化。孩子的生活秩序,既要有一定的要求,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由孩子自己灵活安排。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要具体加以指导和示范。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要逐步放手,家长只给以启发、点拨、暗示、诱导,让孩子自己安排。

83  任性的孩子最痛苦

    现在,有些家长把孩子看得特别珍贵,养得也特别娇。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简直不知道怎样爱孩子才好。于是乎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迁就姑息的态度,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有益,一概给予满足;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不加干涉,任其为所欲为。家长这样做,自以为是在爱孩子,给孩子创造幸福,而事实上却是在害孩子,给孩子制造痛苦。儿童的可塑性相当强,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又比较差,采取上述错误态度,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任性的毛病。任性的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他是天下的主宰,可以支配一切人一切事。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不管正确与否,合理与否,有益与否,也不管客观条件允许不允许,只要想做的事,就非得做不可。他们的行为不受任何外来的约束。然而,客观现实不都是为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而存在的,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也不可能都服从他们的意志,任他们去任意支配。因此,任性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常常碰钉子,遭挫折,受磨难。每天都遇上不顺心、不愉快的事,几乎天天生气、发怒、烦躁、痛苦。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酿成心理疾病,如忧郁、狂躁等病症。

84  怎样才算是真正爱孩子

父母爱子女,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常情。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和基础,父母只有爱孩子,才有积极性去教育;也只有孩子体验到了父母之爱,孩子才会理解、接受父母的教育。爱孩子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但是,并不是什么样的父母之爱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那么,怎样爱孩子才是正确的有益的呢?第一,要严格要求,不能一味迁就。有不少父母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什么需要都满足,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任其为所欲为,这样去体现父母之爱,就会使孩子把不正当的要求视为正当的,把错误的言行视为正确的,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坏习惯和形成错误观念,使孩子深受其害。正确的要求和行为要肯定、支持,错误的要坚决制止、反对。第二,要把爱的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父母爱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但不能只讲动机好,还必须重视效果,能真正使孩子受益。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施之以爱的时候,不能感情用事,要理智从事,要清醒。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则去做;不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则坚决克制。第三,爱孩子要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利益和未来的幸福,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图一时的幸福。当眼前的利益和幸福同长远利益和幸福相矛盾时,要坚决舍弃眼前利益和幸福。

85  孩子的地位要摆恰当

    一个人在家庭里处于什么地位,表明他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决定他对其他成员的态度。过去,中国的家庭实行封建家长制,家长是一家之主,和其他成员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对其他成员实行专制,是“任儿女做马牛”,儿女处于无权地位。这样,当然不利于子女的发展。但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把子女摆在一家之主的地位上,家长是“为儿女做马牛”,同样对子女的发展是不利的。现在的父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普遍把孩子摆得地位过高。有的把独生子女.当成“小皇帝”,一切都顺着他,由着他,服从他;有的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全家人都像行星一样,围着他转,听从他的“调遣”、支配。我们知道,存在决定意识。生活在特殊地位上,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意识,必定用特殊的眼光看待别人,以特殊的态度对待别人。孩子本来是受教育者,这样他肯定不服从父母的教导、管理,冷酷无情,蛮横无理,成为家庭里的暴君。我们的孩子是未来的建设者,是普通的公民和劳动者,不是高居于众人之上的“特等公民”。要使孩子适应社会生活,必须从小就让孩子在家里过普通人的生活,使之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地位、身份和价值,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家长在生活上可以多照顾,但在思想上要严格要求;孩子有享受家长照顾的权利,也要为家庭、为家长尽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要把孩子摆在家庭生活中恰当的位置上。

86  越护越“短”

    有一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优点、长处、进步是赞不绝口,到处向别人夸耀,生怕人家不知道;相反,明明白白是孩子的缺点、错误和过失,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听之任之,有时同学、老师、邻居指出来,还替孩子掩掩遮遮。这种家长,自以为是在爱孩子,其实恰恰是在害孩子。任何孩子,总是有所长有所短,有优点也有缺点。对孩子当然应当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当孩子有进步、优点、长处和做了好事的时候,应当及时给于肯定和表扬,以至于奖励。但孩子确有缺点、错误和过失,也应正视,给予批评,晓之以理,促使其纠正。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过失,不予正视,漠然置之,就等于默许;不批评教育,认识不到其危害,缺点不能克服,就不能进步,其优点、长处也保持不住;如果家长有意掩饰,孩子更会有恃无恐,实际就是助长其缺点、错误和过失,弄不好就会酿成大过大错。家长必须明白,短处是护不住的。有短处,是越护越“短”。古人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一趾之疾,丧数尺之躯。”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难补。”家长不要以为孩子有小毛病可以掉以轻心。孩子可塑性强,有毛病好纠正;长大了,成了恶习,就难以纠正了。

87  怎样才能了解子女

要教育好孩子,必须首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情况明,判断才准确,决心才大,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选择运用才得当,教育工作才更有针对性。家长和孩子虽然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是很了解孩子的。孩子年龄越大,思想越复杂,越具有封闭性。要深入地全面地了解孩子,家长必须做到:第一,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洞察孩子的思想情绪。每天孩子都在做什么,怎么做,精神状态如何,和哪些人交往接触,言谈话语中流露什么情绪,家长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断进行积累。第二,家长要经常主动地和孩子接近。小时候,孩子对大人依恋性强,和家长形影不离,有什么话愿跟家长讲,有什么事愿意请家长参与。随着年龄增长,特别到了少年期,独立意识日渐强烈,要摆脱家长管束,有话不愿跟家长说,有事不愿有家长参与。因此,家长应主动接近孩子,和孩子聊天,共同讨论问题,以便从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第三,要创造一种宽松的家庭生活气氛,以民主、平等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才能暴露真实思想。第四,要全面看待孩子,不持偏见,不抱成见。自己喜欢的孩子不见得没有缺点、短处,不喜欢的孩子不见得没有优点、长处。第五,要正确对待、认真听取别人反映的情况,不能偏私、护短。

88  怎样才能提高家长的威信

    什么叫威信?威信就是威望和信誉。威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意志服从。家长的威信表现在孩子尊重、爱戴、信赖家长,家长提出的要求,孩子能自觉自愿地毫不勉强地接受、听从,并把这种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家长的威信,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力量和资望。”家长的威信,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孩子自觉接受家长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要提高家长威信,第一,家长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家长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孩子就会更敬重你,家长的话就会有更大的分量。即使是家长不在场的时候,孩子也会按照正确原则行事。第二,家长必须克服封建家长制思想的影响,和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家长不要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或附属品,任意支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不打骂体罚,不侮辱孩子的人格。家长管教孩子出现了失误,应勇于承认,当面检讨。第三,管教孩子要严而有格,宽严适度,严格与宽容相结合。严格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引起孩子反感,适得其反。应掌握好分寸、尺度,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孩子犯有过失,属经验能力问题,又有深刻认识,应给予宽容、谅解。

89  “其身正,不令而行”

在谈到孩子的教育时,家长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对孩子讲清道理,怎样进行说服教育。说服教育固然很重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可孩子之所以信服、听从家长的说服教育,不仅仅是由于家长讲清了道理,更重要的是因为家长言行一致,做到了以身作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说教育者自身行为端正,受教育者就会自动地跟着学;教育者自己行为不端正,就是强迫命令受教育者,也不会行得端正。他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是说自己行为不端正,怎么能教育别人呢?孟子说:“身不行道,不行(xìng)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是说自己没有好的德行,不能以好的德行去给别人做出好榜样,即使是在家庭妻子儿女之间,也不会有威望,不会有人听从其言。家长能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这是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不仅是给孩子树立一个直接模仿的榜样,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家长的威信,取得了教育者的资格,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权,所讲的话就分量更重,教育效果自然会好。   

90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现在,有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有错误、缺点从不放过,发现了就及时批评教育。这种不姑息、不袒护、不放任的负责态度是对的,也体现了对孩子深切的爱。但教育效果不见得都很理想。什么原因呢?因为只是一味地批评,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儿童、青少年都是有上进心的,包括那些缺点、毛病比较多的孩子,谁都希望受到肯定、赞扬和表扬。当他们由于进步或做了好事受到家长肯定、赞扬和表扬的时候,都会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情绪上产生快感,在思想上受到激励。这样,积极的内心体验就会逐步丰富和加深,从而更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产生再做好事或继续进步的欲望。如果总是受批评,遭数落,总是产生不愉快的内心体验,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情绪就会越来越低沉,逐步完全丧失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甚至会增长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育。特别是那些缺点、毛病比较多的孩子,平时很少听到肯定、赞扬和表扬,而听到的批评、数落则太多了,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自认为自己是一无是处,不可救药。总是批评、数落,把他们的精神支柱都搞垮了,思想都麻木不仁了,那怎么谈得上改变现状呢!其实,任何孩子身上都有积极因素,都有所长,只不过有的孩子不太显著、不突出而已。只要家长不抱成见和偏见,肯定会发现。“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尽可能发现并肯定孩子的长处,多赞扬、表扬、有时会产生奇效。

91  “父严母慈”不是成功的诀窍

    有的父母认为,要管教孩子,必须是一个家长要“严”,另一个家长要“慈”,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或“父严母慈一,或“母严父慈”。以为只有这样“一严一慈”、“一硬一软”,相互配合,“软硬兼施”,才能迫使孩子“就范”。这种说法,猛一听,似乎有道理。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有害的。如果一个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苛刻,另一个家长过于温和、宽容;或一个要求特别严格,另一个又一味地迁就、放任、姑息,不难想象,就会出现下列情形:孩子当着严厉的家长的面,就像耗子见了猫一样,战战惊惊,唯唯诺诺,有话不敢说,即或正确的话也不敢说,有理不敢申辩;有事不敢做,即或是好事也不敢放手、大胆去做。而当着太温和、宽容的家长的面,则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言行放肆,为所欲为,一点规矩也没有;家长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管不教,即或是管教,孩子也置之不理,当耳旁风。像这样的家庭教育,肯定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养成不良习惯,比如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看人眼色行事、阳一套阴一套的两面作风,等等。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所有家长对孩子态度要一致,该严都要严,该宽都要宽。每个家长既有严,也有慈,严慈集于一身。任何一个家长,需要严的时候严得起来,需要慈的时候能真正有慈。

92  选择最佳教育机会

    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子女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之中随时随地实施的一种教育,比较灵活机动,并且可以及时施教。正是由于家庭教育有这样一个特点,有些家长在对子女实施教育时,往往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和环境,一见面就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地说教。尽管家长的用意很好,道理讲得对,也很透彻,但往往不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甚至引起厌烦和反感。其教育失败的原因,恐怕是由于没有选择好最佳教育机会。所谓最佳教育机会,就是最容易为孩子所接受、效果最好的施教的时刻。就是说,在此时此刻施教,能收事半功倍之效。那么,怎样选择最佳教育机会呢?第一,“遇物则诲。”就是结合孩子正在从事的实践活动进行有关的教育。例如,当孩子穿上一件新衣服,就教育他爱护衣服,注意卫生;当孩子考了一个好分数时,就鼓励他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第二,因势利导。当孩子对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和活动发生浓厚兴趣时,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支持。第三,批评表扬内外有别。孩子有缺点、错误,批评要单独进行;而对孩子的优点、进步,要当众表扬、赞扬、奖励。第四,对孩子进行教育,要在孩子和家长情绪正常时实施,情绪处于激动、愤怒、消沉时不实施教育。

93  掌握分寸尺度

    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掌握分寸尺度问题;这也是子女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有不少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往往没有什么章法,好走极端。例如,要说严格要求,就以为越严越好,大事小事,一概严得不得了,把孩子管得死死的;要说给孩子自由,就完全放手,一点规矩也没有,该要求的不要求,该管的也不管。像这样不掌握分寸尺度的管理教育,效果肯定是不好的,甚至适得其反。我们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限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要走向反面。有人说,真理超越了一步,便成为谬误,就是这个意思。不论是什么事情,做过了头,都不好,即或是好事,做过了头,也会变成坏事。比如说,食盐是炒菜的最重要的佐料,不放盐的菜吃起来味同嚼蜡,很难吃。但绝不能因为食盐是不可缺少的佐料,在炒菜时就任意多放。食盐放过了量,就像食盐放的量少,同样难吃。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教育工作也是这样:爱孩子是必要的,爱得过了度,就变成溺爱,惯出坏毛病来;严格要求过了度,会引起孩子反感,把孩子管得呆若木鸡;给孩子自由过了度,就成为放任自流,孩子就会放肆,没有一点规矩;纪律过了度,就会束缚孩子个性的发展;平等过了度,家长就没有威信,孩子就不服管教;民主过了度,就是极端民主化,家长就失去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家长在管理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掌握分寸尺度。

94  跟孩子谈话的艺术

谈话是家长对子女进行说服教育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谈话是家长结合孩子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摆事实,讲道理,以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帮助孩子领会、掌握某种道德行为标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谈话这种教育方式,运用起来较为灵活机动,一般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也不需要复杂的条件,在休息、劳动、旅途中都可以进行,时间可长可短。谈话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尽可能选择孩子需要、感兴趣的话题,其深浅程度要适合孩子的理解能力。每次谈话的内容,可以是广泛的,也可以集中谈论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谈话的时候,家长态度要温和,气氛要轻松,要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不可总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板着面孔训斥,也不能搞“一言堂”。谈话最好是用共同讨论的方式,家长发表看法,也允许鼓励孩子发表看法。子女讲话,家长要认真地听,即或是与家长有不同看法,也要让孩子讲完讲清楚,然后慢慢加以解释。孩子不同意家长的观点,允许子女反驳。家长不能说服孩子,应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观点,不可强制压服。因为谈话是以理服人,压而不服。强制压服,口服心不服,效果反倒不好。家长跟孩子谈话,要坚持讲道理和摆事实相结合,既以道理服人,也要以事实感人。

95  “情通”方能“理达”

    现在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说他什么,都听不进去,把家长的话当耳旁风”。刚一开口他就烦,嫌你絮叨!”有的孩子不但不服从父母的管教,甚至还跟父母犟嘴。对此,许多父母很生气。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全是孩子的不是吗?恐怕不尽然。有一位初中生曾对我说:“我爸爸妈妈真烦人!一见面没别的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我刚放学,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他们就连忙催促道:‘快,快去写作业!’我刚要玩一会儿,又训斥说:‘光知道玩,’就不知道念书!,我要跟他们聊聊天,说说班里的新鲜事,他们又很不耐烦:‘得得得,不要管别人的事,先把你的功课学好,那才是真格的! ’唉,我真不爱听他们成天瞎叨叨。”像这个孩子所反映的,很带有普遍性。在不少家长思想里,似乎读书、学习、写作业是孩子的全部或唯一的生活内容,除此之外,别无它哉。事实上,他们还有别的爱好和生活情趣,还需要娱乐、休息,进行体育活动,和朋友交往,与家长交流思想感情等。置这一切于不顾,只是一味地督促孩子学习、学习、学习,家长的“谆谆教诲”孩子怎么会听得进去呢。中国有句成语叫“通情达理”,是指说话做事符合情理。说话符合情理,才有人听;做事符合情理,别人才会口服心服。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要首先理解孩子,即做到“情通”,管理才能管到点子上,教育才能说到点子上,即做到“理达”。只有“情通”才能“理达”。

96  表扬奖励的艺术

表扬奖励是对孩子好思想、好行为的积极的肯定的评价。通过表扬奖励,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绪上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激励,明确自己的优点、长处,以便促使其进一步巩固、发扬。这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运用得当,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表扬奖励的具体方式有三种:一是赞许,即对孩子的好思想、品德、行为,用简短言语、目光、微笑、点头等表示肯定或赞同;二是表扬,即给予正式、郑重的好评,有口头、书面、单独、当众几种形式;三是奖赏,即对突出的好思想、品德、行为或明显进步,给予充分肯定或高度评价,一般形式有物质奖赏和精神奖赏两种。为使表扬奖励得到最理想效果,第一,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表扬奖励程度低于孩子的实际表现,效果不好;过分了,“过犹不及”也不好。第二,要及时,不能事过太久。对孩子及时进行表扬奖励,能进一步强化他们上进的愿望,所以要“趁热打铁”。第三,表扬奖励最好当众进行,这对孩子激励作用更大。第四,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物质奖赏刺激作用是大一些,但过多了,也就不起刺激作用了,弄不好还会助长贪图物质享受的欲望。第四,给物质奖赏要和说服教育结合,以便把孩子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进一步升华,更增强自觉性、持久性。

97  批评惩罚的艺术

    批评惩罚是对孩子不良思想、行为、品德以否定的评价。通过批评惩罚,引起他们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使之内疚、痛苦、悔恨,促使其从错误、缺点、过失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批评惩罚的方法运用得好,不仅可以使孩子明辨是非善恶,还可以促使其学会用意志努力去克服自己的缺点、错误,纠正自己行为上的过失。如何批评惩罚效果才好呢?第一,要端正批评惩罚的目的。批评惩罚孩子是一种教育手段,不是家长“出气”、泄愤的方法。是以“出气为快”,在“一气之下”批评惩罚,往往说过头话,做过头事,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第二,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是批评,还是惩罚,这要视其缺点、错误、过失的情节、性质和后果严重程度而定,不可以凭家长自己“生气”的程度来选用。公正合理,恰如其份,孩子才心服口服,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三,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批评应是指出错在何处,错误的根源,有什么危害,指出应当如何做才不会犯错误。批评要从尊重爱护出发,不可简单斥责、数落、挖苦,要尊重孩子人格,不可任意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批评最好不当外人的面,睡觉前、吃饭时最好不批评。第四,惩罚手段要慎重选择。不要采用伤害孩子身体和心灵的体罚手段。选用何种惩罚手段要根据孩子错误的性质、后果、严重程度、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而定。惩罚不可滥用。

98  是“不打不成材”吗

    “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教子信条。现在,虽然没有什么人公开推崇,但打骂、体罚孩子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有的家庭甚至还很严重。为什么时至今日,仍有这种现象存在呢?一是说明某些家长头脑里尚且残留封建家长的旧意识,二是表明有些家长还没有充分认识打骂、体罚孩子的危害。在封建社会,家长是一家之主,把子女视为私有财产,可以打骂、买卖、甚至处死,并且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有人说:“刑罚不可偃于国,怒笞不可偃于家。”把家长对子女的体罚看作是和国家刑罚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事实上,任何人材都不是打出来的,子女也不会越挨打越孝敬父母。打骂孩子有许多危害:第一,打骂孩子,可能使孩子为了自卫防御,暂时克制自己不正确的欲望和控制错误行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错误动机问题。弄不好,打骂会迫使孩子用撒谎保护自己。第二,打骂孩子是一种无能和缺乏修养的表现,会引起子女的蔑视,降低家长威信。第三,打骂是侮辱孩子的人格和扼杀孩子的个性,会引起孩子反感、对立,或者使之萎缩怯懦。第四,打骂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多次打骂孩子会使孩子完全丧失自尊,失去生活的精神支柱,怎么能会成材呢!

99  怎样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

家长教育孩子,有时运用这样一种方式方法:孩子犯了错误,行为上出现过失,家长不打不骂,而是用孩子自己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后果,直接限制他的自由,使之得到不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过失。例如,孩子撕破了衣服,不给他换新衣服,就让他穿破的;故意弄坏了玩具,不给买新的,要买也可以,但费用从他的零花钱中扣除,等等。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惩罚,叫作“自然后果的惩罚”,这是法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卢梭最早提出的。让孩子从自己的错误行为直接造成的后果中得到不愉快或痛苦的体验,不另外给予人为的惩罚,孩子的抵触情绪小,能引起反省,促使其改正过失,教育效果比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育方式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自然后果的惩罚”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孩子亲身体会到自己行为的过失给自己带来了不便,损害了切身利益才被迫改正过失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只是孤立地运用这种教育方式方法,久而久之,很可能使孩子形成这样一个行为准则:有害于我的事不再去做,而有害于别人,有害于集体的事,还是可以做的。这种行为准则是利己主义的,以我为中心的,不足取。因此,运用此种教育方法时,应伴随以严肃的批评和正面的说服教育,指出他行为错在哪里,有什么危害,今后应当怎样做,引导孩子逐步形成良好习惯和品德。

100  指导孩子交友

    中小学生独立活动能力增强,活动交往范围扩大。在接触、交往过程中,增进了互相了解,共同的语言、兴趣爱好、思想感情,使他们结交为形影不离的朋友。孩子们所结交的朋友,一般都是同年龄阶段的人。他们心理发展水平接近,接触、交往频繁,相互影响作用很大。儿童、少年的朋友之间,一般都特别重友情,讲义气,非常信赖。有时候,父母、教师讲的话不见得都相信,有话也不见得爱跟家长、教师讲,而朋友之间却是非常信任,常常是无话不谈,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比成年人对他们的影响大得多。儿童、青少年的朋友,是他们的一种重要社会环境,时时刻刻都在相互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容易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中国古代时,父母很重视子女的交友。颜之推说:“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君子必慎交游焉。”因此,家长应重视并加强指导孩子交朋友。首先,应教育孩子要结交德才好的朋友,尽量结交“胜己者”,即品学优于自己的人。第二,在与朋友交往中,要坚持正确原则,要互相帮助、促进,不能讲哥们义气,丧失原则;第三,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朋友,欢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玩。这样可以进一步密切与孩子的关系,也可以了解孩子朋友的情况。第四,孩子结交了不大好的朋友,要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分清是非善恶,避免受不良影响。也可以引导孩子与不好的朋友逐步疏远,但不要强行拆散。

101  合理安排孩子的消费

   如何安排孩子的消费,也就是在孩子身上怎样花钱,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和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又少,多给孩子花点钱,让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可以理解。但有些做父母的,在给孩子花钱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钱花得不少,可并没有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益处,甚至有害于孩子。因此,应提倡合理安排孩子的消费。第一,要加强智力和品德发展投资。从社会学角度说,家庭收入作为全家人的消费资料,一般分为三部分:一是供全家人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开支,称作生活资料;二是供全家人享受用的,是超过日常生活必须以外的开支,用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好一点,称作享受资料;三是全家人学习提高方面的开支,称作发展资料。孩子的消费,基本上也是由这三个方面组成。在保证孩子

有充足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应加强发展孩子品德和智力的投资,不要过多地在享受资料上投资。第二,进行智力投资要讲究效益。不能以为花钱越多,智力发展效益越好。第三,对孩子的物质消费应有所控制,不能使其太特殊化。给孩子花销太多,会养成孩子特殊化的思想,使之心目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

102  注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现在家庭孩子少,父母自然特别爱孩子,再加上家长有时间和精力,一般在生活上照料得非常周到。孩子的事全由父母包办代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致使许多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很差,一旦离开家庭、父母,便无法生活:对于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有责任在生活上给予照顾;照顾得周到一些,让孩子的物质生活有充分的保证,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但不能太过分,过分了,把孩子的手脚全都束缚起来,一点生活自理都不具备,将来长大离开家独立生活,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生活自理能力不注意培养,孩子就会滋长懒惰、依赖、好逸恶劳的思想,缺乏自信、自立、自主精神,像这样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不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缺乏远见的表现,必须加以克服。怎样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呢?第一,要明确在生活上照料孩子的目的。在生活上照料孩子,不仅仅是为使孩子生活得舒适,更重要的是在照料中教给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换句话说,照料孩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将来不需要父母照料。第二,要孩子学习生活自理,既要从严要求,也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第三,家长要具体指导、示范,要有耐心、恒心,不要操之过急,要正确对待初学生活自理时孩子出现的失误。

103  指导孩子用好零花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家长、亲朋给孩子“压岁钱”,平时也给一些零花钱。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在商品经济社会里,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并能指导其合理地使用,对孩子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一是能够让孩子在自己能支配的财力范围内花费一些零用钱,可以学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有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二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急需开支一些费用时不致措手不及,无法解决,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但是,如果给孩子零花钱过多,而家长又不加指导,很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一是易养成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再加上孩子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吃零食,很可能影响身体健康。二是易养成不注意节约、俭朴,乱花钱的不良习惯,以至被金钱所腐蚀。那么,怎样指导孩子用好零花钱呢?第一,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有一定数目,不可随意多给,也不要有求必应。应当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实际用处和支配能力,定时定量给予。年龄较小的孩子,一次不要给得太多,间隔时间可短一些。随着年龄增长,一次可多给一些,间隔时间也长一些。第二,零用钱用在哪些方面,家长要给予指导;孩子把钱花在什么地方,家长也要过问。第三,教育孩子厉行节约,能不花的尽可能不花,能少花的要少花不要盲目和别人攀比。有剩余,或亲朋给的压岁钱,动员孩子存入银行。

104  让孩子参与家庭管理好

    家庭生活内容相当丰富,家庭事务也相当繁杂。组织安排家庭生活,管理家庭日常事务,是繁重的任务,对人也是一种锻炼。在封建家长制下,家庭生活的安排和家庭事务的管理,完全由家长一人包揽,别人无权过问。现在,许多家庭是由家庭里的长者共同主持,这已经是朝民主、平等家庭方向前进了一步。那么,要不要孩子参与组织和管理呢?要。吸引孩子参与有许多好处:第一,让孩子参与,可以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这对孩子将来进入社会生活很有益处;第二,让孩子参与,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家庭责任感,这对孩子将来进入社会生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很有好处;第三,可以提高孩子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不仅对孩子将来独立生活、组织新家庭有好处,而且也会使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事业和工作上更有作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从不允许孩子参与家庭组织管理,这是缺乏远见和教育意识的一种表现。家庭教育本来就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种教育,脱离家庭生活内容,单靠说教,效果肯定不好。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生活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内容,结合家庭生活教育孩子,对孩子进入社会生活很有好处。家庭应当成为孩子进入社会生活前的演练场。家长不仅平时要注意听取孩子的意见,引导他们参与,还可以试着让孩子当当家,主持家庭日常生活,管理家庭事务。

105  多让孩子参加群体活动

    独生子女是家庭里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家长期望高,有时间有精力进行培养教育,在智力发展上可能有一些优势。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特殊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环境,孩子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潜在着一些不利因素;第一,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往往成为全家人关注的中心人物,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宝,独生子女自觉身价百倍,就会滋长特殊化的思想、心态和性格。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独生子女最容易习惯于他占有的特殊地位,变成家庭里真正的暴君”。第二,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家庭就没有一个儿童的“世界”。马卡连柯说:“没有兄弟和姐妹,因而也就没有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玩耍、相爱、互助的经历,没有模仿、尊重的经历,最后,也没有共处的经历——没有共同的享受,也没有共同努力的经历——简直什么都没有,连普通的来往都没有。”这样,独生子女不仅不能从同龄人那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乐趣,也很难学会相互交往、共同相处,很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养成利己主义思想。第三,没有年龄相近的孩子,没有“比照者”,家长很难全面看待、正确评价及用榜样激励,孩子自己也不容易客观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为克服上述种种弊端,独生子女家长应支持自己的孩子多和同龄孩子接触、交往,放手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不要把孩子死死地关在家庭里。

106  家庭教育也要开放

现在,做父母的都很重视孩子的管理教育,这当然要比那种不负责任、不尽义务、撒手不管、放任自流的态度好。但有一个问题也应引起家长们注意,那就是:许多家庭都是传统的封闭式的家庭教育。其表现有三:一是关门教子,不支持孩子接触社会;二是限制孩子结交朋友,参加社会交往;三是家长一味训诫,只是单纯地向孩子灌输。这样管理教育出来的孩子,行为上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一般不会“捅漏子”、给家长惹事添麻烦;但是,这样的孩子却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事业上不见得有什么作为和突出的成就。当今的社会,对于社会成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还按传统的质量规格塑造我们的孩子,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应当打破传统的封闭型的家庭教育模式,要实行开放式的家庭教育。开放不是撒手不管,不是放任自流。开放的家庭教育应当是:第一,让孩子接受社会生活的教育。一个家长经历再丰富、思想文化素质再高,也有他的局限性,不可能是完人。不能只要孩子接受家长的教育,应当鼓励孩子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吸取营养,经受锻炼。第二,支持孩子进行社会交往,向周围的人学习,锻炼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第三,经常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要孩子独立去完成,在实践中学习,进行自我教育。

107  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都是抱有期望的。特别是家长,作为具有特殊关系的教育者,对于自己的孩子更是抱有期望。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的人材。期望是一种有信心的等待。家长对孩子的寄予期望,是一种信任,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进步的动力。由于孩子对家长爱戴,愿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悦于家长,让家长满意,这就促使孩子自觉地经常地将自己的实际表现同家长的期望找差距,并努力达到平衡;家长对孩子抱有期望,就不会放任自流,袖手旁观,会努力给孩子创造学习条件,及时督促,具体帮助,加强指导,不断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家长的期望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促使孩子努力向上的精神环境,是潜在的动力。而对孩子不抱有任何期望,是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客观上就对孩子起压抑作用,这是不可取的。但是,期望过高,脱离孩子的实际,不仅不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起消极作用。目前,家长们,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期望普遍过高,差不多都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大学,受高等教育。从客观上来说,根本不可能都上大学;从主观上说,不可能所有独生子女都具备能上大学的素质。期望过高,孩子经过努力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心理上总蒙盖着一种失败者的压抑感,对孩子身心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适当。

108  “胜任”才能“愉快”

为使孩子早成材,成大材,有些家长盲目地对孩子进行“过度教育”,在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学习上强制给孩子实行“早餐”、“多餐”。所谓“早餐”,就是不顾孩子身心发展水平,不考虑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任意提前开发智力,孩子未上学,就系统地教小孩子学小学课本,未进中学就提前学习中学课本的知识。所谓“多餐”,就是任意增加孩子的学习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增加学习负担。孩子做完学校的作业,家长还另外补充作业;在上学的同时,还要孩子学书法、绘画、音乐,参加各种提高班。把孩子每日每时都安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娱乐、休息和体育活动时间。应当说,这些家长的用心是好的,但效果却不见得好,弄不好还会事与愿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接受了一项任务,如果有能力承担,经过努力能够胜任,有成绩有进展,心情就愉快,工作起来就有信心,有干劲,越干越爱干。假如承担的任务或工作是力不能及的,不能胜任,心理压力很大,情绪就会低落,就越干越没劲,甚至会中途打“退堂鼓”。孩子的学习也是这样。学习内容的难度、分量和进度孩子承受得了,经过努力能学会学好,心理上得到满足、激励,就总是期待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欲罢不能”。学习压力太大,负担太重,孩子就会“厌学”,甚至“弃学”。因此,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孩子才会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109  并非“想人非非”

    孩子们天真烂漫,思想单纯,在父母面前常常是无话不谈,毫无顾忌。在谈到未来时,往往直言不讳地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工程师、专家、教授、体育健将、电影名星等。这在成人眼里看来,觉得不太现实。于是,有的父母就说:“你别想入非非了。还是现实点好,把功课先给我学好,这比什么都强!”一瓢冷水泼在孩子头上。其实,做父母的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呢?可为什么当孩子谈到雄心壮志时,又得不到家长的赞同和鼓励呢?这主要反映有些家长缺乏教育意识,不懂得利用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中小学生的思想单纯、活跃、很少保守思想、敢想、敢说、敢做、敢为,对未来充满着理想和希望,希望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他们学习和进步的一个动力。尽管他们对未来的考虑与设想,更多是局限于个人前途上,还没有完全同社会的需要挂上钩,但这毕竟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如果,家长能珍视这一点,循循善诱,勉励孩子放眼未来,立足现实,把远大理想和目前的学习联系起来,教育他们把远大理想落实到今天的学习上,将会极大地激励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古人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胸无大志,便无学习动力。家长应特别珍视孩子对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110  帮孩子建立正常的学习秩序

有的中小学生功课不好,不是因为智力低下,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忙乱,没有章法,东抓一把,西抓一把。费了不少气力,文化课学习还是上不去。家长要抓好孩子的文化课的学习,应下功夫帮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秩序。经过实践,人们一致认为“三先三后一总结”的学习秩序应大力在中小学生中推广:第一,先预习后听讲。每上新课之前,要事先预习所要学的新知识。目的是初步了解教师将要在下一节课上要讲的内容,看看哪些知识是难点、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既可以使听课更主动,也可以锻炼自学能力。第二,先复习后做作业。教师布置的作业,是为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先复习一下课内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真正掌握,做作业才正确、迅速,也才能够达到做作业的目的。第三,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做作业或复习功课时,遇到不懂或不会做的问题,应先动脑筋独立思考钻研,尽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虽然要多花费时间和精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能培养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增强自信心。不动脑筋,遇到问题就急于请教别人,对学习没有什么好处。第四,边学习,边归纳总结。学完一个章节、一个单元后,把新旧知识归纳一下,揭示新旧知识的内部联系,使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记忆、掌握知识很有好处。

111  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

    有些家长过于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考得分数高就滥发奖金,考得分数低就滥施惩罚。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考试分数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它并不能全面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知识的质量,不能作为孩子学习情况唯一评价标准。因为考试内容有限,每次考试题目多少、难易程度不同,考试中孩子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考试成绩。目前一般学校的考试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较偏重于记忆性的知识,而不能很好地考察孩子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情况。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应全面关心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着重训练学习能力,开发智力,开扩眼界。如果把分数看得过重,就会使孩子拼命地死记硬背,死抠书本,而不会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学习。其结果,必定是知识学得死,智力和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知识面狭窄,孤陋寡闻。这样的孩子在低年级可能暂时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很可能会失去这种“优势”。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孩子考分虽高,但思维慢、思路窄、知识贫乏、反应迟钝,现成的结论背得很熟,可换一种说法,却不知所云。相反,有的孩子平时考分不那么高,但思维快、思路宽、知识面广、反应灵敏,能独立思考,遇事有创见,很有学习潜力和发展前途。因此,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既不能不重视,又不能看得过重。

112  不要“越俎代庖"

    当孩子做家庭作业遇到困难时,家长应采取什么态度呢?是包办代替,还是从旁点拨?这是家庭教育常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孩子做家庭作业时,有的家长自始至终坐在旁边当“顾问”,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家长马上把现成的正确答案告诉孩子。做完作业,家长又是一题一题地代为检查、验算、更改。孩子懒得做作业,有的家长干脆替孩子做。这样做,表面看是关心,其结果是有害无益。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做作业,可以检查教学效果,也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必要手段。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仅可以起到加深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锻炼独立学习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家长包办代替,不仅达不到上述目的,孩子在知识技能上的缺漏,也会被掩盖,还会养成依赖、取巧和不诚实的毛病,在道德品质上出问题。“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他自己应该做的事,肯定会影响孩子自身的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孩子树立信心,独立克服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予帮助,只能是从旁点拨。例如,不认识或不会写的字,指导他们查字典;算式列不出,启发他们多读题,引导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日记写不出,提醒平时注意观察,积累素材,等等。

113  怎样指导孩子课外阅读

书籍、杂志、报刊是儿童、青少年的朋友,他们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勤于学习的好习惯。家长应支持并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课外阅读的要求。为使孩子在课外阅读中受益,家长应加强指导。第一,应帮助、指导孩子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有益的课外读物,不可放任自流,任其随意去读。因为儿童、青少年读书,往往单从兴趣出发,并且特别容易入迷,不加强指导,难免被坏书所毒害。另外,书籍、刊物的深浅难易程度也要有所选择,太浅显,孩子没兴趣,太深奥,也不会有兴趣。第二,要加强阅读的具体指导,帮助孩子理解书刊的内容,引导他们从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家长要推荐给孩子读物,能适当地进行介绍,以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也能对内容的理解有所引导。孩子读完某一部书或一本杂志、某一篇文章后,家长最好能引导孩子对读物有所评价,有什么体会、感想和收获,家长要认真地听孩子说。在此基础上,指导孩子逐步学会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这样,既可以加深理解,积累知识,还可以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锻炼写作能力。第三,要教育孩子懂得以课内学习为主,课外阅读为辅,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影响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

114  怎样对待孩子看电视

    电视是传递知识、信息的重要现代化工具,它具有生动形象、信息知识容量大、传递快等特点,对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看电视可以使孩子增长知识,获得信息,开扩眼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家里有电视,怕孩子分散精力,耽误学习,根本不让看,是不对的。但如果把电视当成孩子的“保姆”,每天都陪伴着,无选择、无休止地看,也是有很大危害的:第一,看电视太多,时间太久,会伤害孩子的身体发育,影响孩子的视力。第二,影响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第三,大大减少孩子的户外活动,影响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第四,消磨孩子的意志,使之变得懒惰,怕动脑筋,怕吃苦,削弱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追求的精神和毅力。第五,看电视太多,孩子只习惯于娱乐性的生活,而缺乏娱乐性的活动,如对读书、写作业、上课、劳动等,会感到厌烦,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很容易疲倦。鉴于看电视太多,对孩子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家长不可不加以控制和指导。要有选择地让孩子看内容适宜的电视节目,要限制看电视时间、次数、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看后和孩子讨论、交谈,引导孩子分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使之受到启迪和教育。

115  怎样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

中小学生有广泛的课外兴趣爱好,有的爱看文艺小说,有的喜读科技小品,有的专攻乒乓球,有的迷上了集邮,有的好摆弄科技小制作,有的喜好绘画、唱歌、跳舞……,有些家长怕发展孩子的课外兴趣爱好,认为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于是,就采取强行限制的办法,禁止孩子参加课外活动。某些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兴趣爱好本来就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强烈的意向活动,一旦入了迷,往往使人全神贯注,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再加上孩子年龄小,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又不大会科学安排自己的时间,处理不好,是有可能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给他们讲清道理,让他们分清主次,在学好基础文化课的前提下,有剩余时间和精力再发展课外兴趣爱好。最好不要采取简单粗暴、强行制止的办法。因为兴趣爱好是一种强烈的追求,孩子思想不通,是禁而不止的。而且,强行制止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对以后的教育带来困难。家长应当明白,孩子有有益的兴趣爱好,可以丰富知识,开扩视野,锻炼思维、发展智力,强健身心r陶冶情操,有利于全面发展。帮助孩子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兴趣爱好活动的关系,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会促进学习。家长应创造条件热情支持孩子的课外兴趣爱好活动,鼓励他们探索社会和大自然的奥秘。强行制止不如积极诱导。

116  怎样发展孩子的特长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技之长,诸如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弹琴、体育等,这是件好事。一方面可以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文化素养,成为能享受高度精神文明的人。同时,有一技之长,可以增加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的本领,也适应我们建设事业多层次多种类型人材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对此有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不仅影响了孩子特长的发展,也影响了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第一,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不切实际,要培养画家、歌唱家、钢琴家等。有特长的孩子,将来肯定有一些人成为专门家、但绝不是大多数,更不是所有人。应首先明确发展孩子特长的目的。发展特长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力,发展兴趣,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自强心。期望过高,脱离实际,势必会简单粗暴,使孩子丧失兴趣。第二,有些家长不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而单纯为了自己的心理补偿,自己没有成就的事业,让孩子替自己完成,强制孩子发展家长喜欢的特长。强扭的瓜不甜,不可能成功。第三,有些家长把发展孩子的特长与全面发展对立起来,忽视基础文化知识学习。要盖高楼大厦,地基必须深厚;要发展特长,必须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学好各种基础文化知识,全面提高文化素养。

117 “陪读”利少弊多

现在的年轻父母关心自己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可究竟怎样关心才对孩子真正有益,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明白。有不少家长采取“陪读”的办法关心孩子的学习。所谓“陪读”就是参与孩子学习的全过程,孩子学什么,家长也跟着学,从预习、复习、写作业到检查作业,这些环节不是孩子自己独立完成,而都是在家长的辅助下完成。家长这样做的用意是好的:一是为了鼓励孩子热爱学习;二是加强督促;三是帮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家长这样做,从近期效果看,能帮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保持较稳定的学习成绩,不致于落伍。但从长远看,对孩子日后的学习、工作是不利的。家长长期“陪读”,会影响孩子树立学习责任心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会养成依赖、不良学习习惯等毛病。孩子小时候,所学知识比较浅显,尚可以“陪读”,当参谋、顾问、助手;孩子升入高年级,所学知识难度大了,恐怕就难“陪读”了。而过多的“陪读”使孩子没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一旦失去“陪读”,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下子就降下来了。家长应当明确,学习是孩子自己应当独立完成的事。从孩子入学读书的第一天起,就要给孩子强调这一点,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当然,家长也不是绝对不能“陪读”,但要明确:刚入学时可以适当“陪读”,陪读的任务不仅仅是帮助孩子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句话,适当的陪读是为了使孩子尽快摆脱陪读,学会独立学习。

118  还是“先严后松”好

    常言道:“严是爱,惯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对孩子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不放任自流,这是真正爱孩子,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但在管理教育子女的实践中,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实际上是有严有松的。一种做法是:小时候管得松,长大了管得严;另一种做法是小时候管得严,长大了管得松。究竟哪一种做法好呢?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效果看,还是“先严后松”好。“先松后严”的做法,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管了没用,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等孩子长大了再严加管教,到那时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和品德,“习与性成”,很难纠正过来,而且,由于孩子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严加管教势必会引起反感、对立。这种做法效果是不好的。而“先严后松”,小时候孩子“心之未有所主”,思想未定型,可塑性强,管教起来容易有效,并且可以形成良好习惯,掌握正确行为规范,打好以后成长的基础;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实践经验的增多,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增强,逐步放松一些,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这不仅恰恰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也会促使孩子更加自尊、自信,言行更为谨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就逐步学会了独立思考、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正确支配自己的言行举止了。当然,所谓松一些,不是撒手不管,任其自流,而是不像孩子小时候那样管束过多、过细,多让孩子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

119  家长要有理智

    管理教育孩子需要家长掌握分寸尺度,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充分认识掌握分寸尺度的重要性以外,家长还必须有理智。所谓理智,就是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能有效地克制自己无益的感情冲动。理智是教育者,特别是家长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因为家庭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即是一种血缘或收养关系,在教育子女时,感情用事的现象时常发生。具有血缘关系,家长就特别地爱自己的孩子,爱是一种情感,往往处于激情和冲动的状态;具有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和表现情况,直接牵涉家长和家庭的利害,家长一般是望子成龙心切,是恨铁不成钢,期望高,教育抓得紧、抓得狠,孩子出了问题,管教时也往往处于一种激情和冲动的状态。而激情和冲动的情绪状态,往往说过头话,做过头事,导致教育工作的失败。所以,家长应当具备理智的心理品质。家长缺乏理智也不可能对孩子实施正确有效的教育。理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高级的心理素质,家长要在实践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120  发挥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现在,闲居于家庭的离退休老年人日益增多。他们在社会上继续发挥“余热”,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以外,不少人在家庭里参与教育第三代人的工作。老年人在教育子孙后代上有其独具的优势,年轻的父母们应请他们协助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老年人有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和经验,对社会、人生有深刻的认识,可以帮助子孙后代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第二,老年人经历新旧两种社会制度,通过切身体验,由衷地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第三,老年人亲身参与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创业实践,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勤劳、能吃苦、朴实、克己奉公、遵纪守法,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是子孙后代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好榜样。第四,老年人有丰富的持家、教子的实践经验,有很强的抚养教育子女的能力。第五,老年人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协助年轻父母照料、管理、教育孩子。当然,由于老年人和年轻父母、第三代人所生活的经历和时代不同,在某些老年人头脑里还可能有一些旧的传统观念,教育思想也比较陈旧;有的老年人有“传宗接代”的旧意识,倍加疼爱第三代人,爱而不教的现象也会存在。对此,年轻父母应当理解,在尊重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规劝和开导,并且要经常不断地向他传播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

121  如何当好继父、继母

    在我国,随着离婚人数的增多,再建家庭也日益增多。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说“继父、继母难当。”因此,有些夫妻离异的人,不敢再娶或再嫁,惧怕当继父、继母;有些再娶再嫁的人,对当好继父、继母缺乏信心,对前夫或前妻的子女不敢管教。要说继父、继母难当,在有些孩子面前是难一些,但并不是家家都难。即或是难,也不是不可能当好的。只要充分认识这种再建家庭的特点,是完全可以当好的,成为称职的孩子所爱戴的继父、继母。第一,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我国宪法和婚姻法都明文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不管是生身父母,还是继父、继母,都是父母,都有责任和义务抚养教育孩子,任何人借故推卸都是不对的。应当热心抚养、耐心教育子女。第二,生身父母离异的孩子,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打击,他们看到原来关系很亲密的父母都分手了,很容易怀疑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很可能对继父、继母抱一种冷漠、不信任、甚至敌视的态度,做为继父、继母要深深理解,并准备下大气力以情动情,以实际行动感化孩子,取得孩子的信任和爱戴,这是当好继父继母的关键所在。第三,对待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要如同对待自己亲生的一样,既不嫌弃、厌烦、歧视、虐待,也不要以娇惯溺爱、放任自流、迁就姑息来讨好孩子。坚持对孩子严而有格、爱而不娇、真诚相待。

122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良的家庭影响和家庭教育的失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许多事实表明,有的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与他们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和受到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归纳起来,以下几种家庭容易导致子女犯罪:第一,家长思想道德作风不好,敌视社会或犯有罪行。这种家庭的女子受环境熏陶,容易产生不良思想、品德和情绪,甚至与社会、他人对立。第二,家庭结构不健全,父母离异,或父母双亡,子女精神上受到刺激、打击,易产生怨恨、仇恨情绪,而此种家庭又缺乏管理、约束。第三,家庭关系不和,父母有矛盾、闹对立、分居闹离婚,谁也无心关心、体贴、照顾子女。子女在家庭里没有安全感,得不到家庭温暖,势必到社会上寻求保护、温暖,容易被坏人利用误入歧途。第四,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或是娇惯溺爱、迁就放任、姑息袒护,以致养成坏习惯、坏品德;或是家长独断专行,态度粗暴,经常打骂,驱逐出家门,容易使子女变得冷酷、粗野、蛮横、凶狠。第五,家长文化素养太低,没有威信,缺乏起码的管理教育能力,遇到问题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种家庭的子女,既没有良好的习惯,又处在完全失控的状态,很容易出问题。

123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

    从学龄前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早期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奠定了基础。要把儿童、青少年培养造就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材,他们还必须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有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的。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学校教育不能孤立进行,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只有得到家庭教育的积极、主动、密切的配合,学校教育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作用,儿童、青少年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那么,家庭教育应当怎样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呢?第一,家长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动了解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计划,以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第二,和学校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实向学校老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与学校相互沟通情况。第三,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大力支持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按照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步调一致。第四,与学校、教师有不同意见;要及时沟通、统二;对学校或教师有意见,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反映或当面提出,不要当孩子的面发牢骚,贬低学校和教师的威信。

邀请分享收藏
服务网点
主办单位: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     联系电话:025-66000537

版权所有 南京市玄武区社区进修学院 © COPYRIGHT 2012-2013. XWSQJY.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 苏ICP备1301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