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社区学院>>阅览文章

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课程:婴幼儿教育读本(梅园街道)

摘要: 婴幼儿教育读本 走好健康成长的路 前 言 梅园街道地处玄武区南部,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东起龙蟠中路,西至太平北路......

 

婴幼儿教育读本

走好健康成长的路

 

    

 

梅园街道地处玄武区南部,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东起龙蟠中路,西至太平北路,南起中山东路,北到九华山,总面积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621户,约5.06万人,下辖8个社委会。

梅园街道因曾是孙中山、周恩来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而得名。梅园街道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区域内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科技文化发达。历史遗存富集,名胜古迹甚多,文化底蕴丰厚,科研院所、名牌学校聚集,珠江路科技一条街、1912餐饮文化街区闻名遐尔,梅园新村民国历史片区正在建设中,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我们全方位、多形式打造终身学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适应并促进社区成员科学的发展,我们编写了系列社区教育课程教材,这次编写的《育儿中的科学》、《婴幼儿教育读本》得到了市级机关幼儿园、北京东路附属幼儿园、逸仙小学附属幼儿园、东方爱婴早教中心的大力支持,并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科学育儿的资料。我们谨以此书献给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社区居民,以提高科学育儿的技能。若有不足之外,望给予批评指正或修改建议。

编者:200710

目录

 

防患于未然………………………………………………………

   爱动怒的孩子易患心脏病

   立秋后宝宝肚子爱作怪

   中国一百多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因与室内污染有关

   儿童使用手机影响大脑

   家长如何给幼儿刷牙

   对待儿童哮喘别掉以轻心

   孩子说话晚有原因

   专家忠告:婴儿不会爬长大爱得病

   专家忠告:防治视力低下应从幼儿阶段开始

   哪些孩子不宜打预防针?

饮食与健康………………………………………………………

   儿童期摄入高胆固醇可能会影响成年健康

注重早期营养,孩子更聪明

过量饮牛奶可致小儿贫血

嗜糖的孩子容易性格孤僻

孩子牙齿不齐后天因素最多

喜食甜腻 孩子体质弱

儿童为何吃饭不香?

关注孩子的心理…………………………………………………

宝宝缠人有原因

“寄宿”方便了家长 伤害了孩子

孩子“两面派”怎么办

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2岁宝宝就有逆反心理 专家:不要任意制止

心理需要——婴幼儿健康的保证

婴幼儿测试………………………………………………………

婴幼儿智力发育判定标准及危险表现

家庭环境对动机培养的适应性测验

多动症评分量表

早教天地…………………………………………………………

八大策略塑造孩子好性格

如何训练宝宝忍耐力

如何减少宝宝经常性感冒

学语宝宝的交流要诀

理论探索…………………………………………………………

    如何教育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寻求爱与管束之间的平衡

良好行为的塑造

    宝宝入园后必知的教育技巧

浅谈“做中学”活动中个别化教育的策略

初探早期阅读中“谈话活动的组织”

 

 

防患于未然

 

爱动怒的孩子易患心脏病

最近,美国和芬兰科学家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喜欢用敌对态度处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青少年容易引发健康综合征,并在进入成人阶段后患上心脏病。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134名无心脏病、精神疾病、吸毒和酗酒历史的儿童和青年人进行了调查。被调查的儿童年龄在810岁间,被调查的青年人年龄为1517岁。被调查者的性别基本为男女各半。研究人员发现,愤怒、玩世不恭和敌对情绪通常伴随着一些会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和一种会引起II型糖尿病的抗胰岛素症状。这些慢性疾病因素都属于一种叫做代谢综合征的范畴,而代谢综合征极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研究人员告诫说,家长有必要对爱动怒的孩子加强教育,改变他们的不良生活习性,增加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宽容度,引导他们以平和的心态解决与他人发生的冲突,以及减少食物的超量摄入。这些均有助于减轻青少年的敌对情绪。 

 

立秋后宝宝肚子爱作怪

节气已过立秋,越来越凉爽的秋季正是小儿腹泻的多发季节。北京中医医院王应麟医生说,这时是小孩子尤其是婴幼儿(6月龄~2岁)腹泻发病率开始升高的时期,而每年8月中旬至12月是小儿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因此,年轻的父母此时别忘了帮宝宝预防腹泻。

秋季腹泻怎么得的?

  王应麟医生介绍说,小儿拉肚子,是一个消化道综合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为多见。夏季(3~8月份)的腹泻以细菌性消化道内感染造成的肠炎、痢疾为多见;而秋季(8~12月份)以病毒性消化道感染造成的肠炎多见,也就是秋季腹泻。

  发生腹泻的内因是因为,婴幼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差,但营养需要相对的高,肠道负担重。同时婴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免疫功能也不够成熟。因而婴幼儿易患肠炎。

  秋季腹泻的外因,主要由于轮状病毒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人工喂养儿。喂养时所用的器皿或食物如不经过消毒或消毒不佳,即有感染的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多发生在8月至12月份4个月,以10月至11月份为高潮。

  秋季腹泻表现为:感染病毒后,可潜伏1~3天。在消化道症状出现前,约20%~30%患儿先有上呼吸道症状。起病突然,多数患儿最初是发热(体温可达38℃40℃),多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微咳、咽部不适等),有严重水样腹泻和呕吐。几乎全部病人均有呕吐,且呕吐多出现在腹泻之前,持续23天。腹泻持续较久,最长可达28天。腹泻初期12日内即排出水样便,大便稀薄、色淡,有时呈白色米汤样或清水样便,黏液少,很少腥臭味。

  化验检查大便脓细胞很少见。多有严重口渴及明显的烦躁。一般有轻度或中度脱水。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多在5~7日内自然痊愈。

                     宝宝腹泻不必过度惊慌

  王应麟医生说,首先应该在不影响孩子营养的情况下,给消化道以休息。这时在医生治疗开始时适当禁食,一般可禁食8~12小时,同时给予口服补液盐(ORS口服补液盐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小儿腹泻治疗必须应用的药物),可以代替静脉输液。在医生开始治疗后可以逐渐恢复饮食,人乳喂养儿应当减少每次哺乳时间;人工喂养儿可以用浓米汤加牛奶喂食,可以保证婴幼儿的热量和营养的补充。秋季腹泻西药抗生素治疗无效,可以选择中药治疗。如果宝宝还是不好或病情加重,要随时到医院请医生诊治,防止出现意外。

  在给孩子治疗时,家长还要精心地护理好孩子。对于小婴幼儿在拉肚子的初期要记录好大便次数、大便量和每天喂食的量,随时向医生反映。要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及时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及继发感染。对于四肢发凉时,可以用热水袋保暖,但要防止烫伤。注意居室空气流通,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不要接触病儿,防止交叉感染。恢复期要重视营养,饮食中要逐渐增加易消化的食物。保持环境清洁,防止继发其他感染。

                      注重生活细节,防止腹泻发生

  王应麟医生告诉年轻的父母,在你孩子还没有得病时,如果预防得好,还是可以防止秋季腹泻的发生。比如平时要做到:

  鼓励母乳喂养,尤以生后数月和生后第一个夏秋季节最为重要,应避免夏秋季断奶;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每次喂食前用开水洗烫食具,最好每日煮沸一次;母乳和人工喂养都应该按时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食欲不振或在发热初期,应减少奶及其他食物,以水代替;夏秋季节,避免过食或食用富含脂肪的食物,注意居室通风;患营养不良、佝偻病和肠道外感染时,应及时治疗,防止腹泻的发生;感染性腹泻(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传染性很强,必须注意隔离。

 

中国一百多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因与室内污染有关

中国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指导中心主任戴耀华今天在首届中国室内环境污染与儿童身体健康研讨会上披露,目前中国每年因装修污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致死亡的儿童约有二百一十万,其中一百多万五岁以下儿童的死因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为落实今年世界卫生日为儿童创造健康环境的主题,贯彻中国政府关于室内环境的相关标准,保护儿童健康,中国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中心和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今天联合于此间举办首届中国室内

环境污染与儿童身体健康研讨会           

据了解,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新建和新装修的幼儿园和家庭室内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引起了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吴蓓秋说,目前表面上装潢越好,越漂亮的幼儿园,污染越大。医院传来的信息,斜视、弱视、近视的儿童越来越多,无不与环境装饰和室内空气污染有关,这与国际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室内装修形成很大反差。她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健康,改变目前中国儿童健康意识薄弱的现状。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宋广生认为,室内环境污染对儿童健康伤害主要有五个方面:首先,诱发儿童的血液性疾病。医学研究证明,环境污染已成为诱发白血病的主要原因。其次,增加儿童哮喘病发病率。第三,造成新生儿先天性异常。第四,引发新生儿心脏病。第五,使儿童的智力大大降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室内环境对儿童健康的损害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儿童使用手机影响大脑

  据健康报报道,西班牙的一个试验结果表明,儿童使用手机通话仅几分钟也会影响其大脑功能,影响时间近1个小时。   

  西班牙神经诊断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使用医用扫描仪,对一名11岁的男孩和一名13岁的女孩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的反应拍摄了图像,并把结果与成年人使用手机时大脑反应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儿童在使用手机通话几分钟后,大脑的活动迅速减弱,特别是靠近手机一边的大脑;在通话结束后的50分钟内,儿童大脑大部分部位的活动都比正常情况下减缓。

 

家长如何给幼儿刷牙

  在儿童齿科门诊经常遇到这样情况:年轻的父母带着3岁左右的幼儿来看牙病,孩子一张口却发现乳牙几乎都患龋齿,一口又黄又黑且残缺不全的牙齿,有的牙龈已经有了瘘管且有脓性分泌物溢出,而家长却不知怎么回事。

  父母应了解刷牙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刷牙方法,早期对孩子进行口腔卫生的启蒙教育及刷牙习惯的培养。做父母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患龋齿,但怎样做才能不患龋齿或少患龋齿,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其实龋齿的发生与口腔卫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幼儿每天只刷一次牙显然是不够的。小儿自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长出乳牙到26个月左右乳牙全部长齐,共计20颗牙齿。由于这一时期幼儿对口腔卫生的意义不理解,所以必须依靠父母做好孩子的口腔卫生保健。1岁左右的幼儿应该由父母戴着指刷为幼儿刷牙,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考虑用幼儿牙刷刷牙,每日最少2次,且饭后或食用甜食后应及时漱口。父母对幼儿做口腔卫生时应让幼儿仰卧,头枕在父母膝盖上,父母两手扶住幼儿头部来为孩子刷牙。在进行口腔清洁时,家长应密切观察易患龋齿的部位,如后牙的咬合面及邻接面,上下前牙的牙缝处。如果邻面刷不到时可用牙线清洁。父母每日2次对幼儿进行口腔卫生,持之以恒才能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这对人一生中的口腔卫生状态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待儿童哮喘别掉以轻心

最近,北京进入严酷的寒冬,从医院门诊的反映来看,除了感冒、腹泻的小病人不断增加之外,哮喘患者也在大幅度地上升,跟往年比增幅达到50%。专家介绍,目前症状不典型的哮喘患儿其实更多,家长应该注意观察自己的宝宝是否在感冒的时候合并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咳喘,如果有应该请医生进行甄别,免得耽误哮喘病情,影响以后肺部的功能。

 
  哮喘患儿的数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防治与教育中心副研究员刘传合博士介绍,儿童哮喘可以说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变态反应,跟遗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家族性比较明显。在门诊里他就遇到过一家4代都是哮喘患者的病例。所以,要保证宝宝不被哮喘困扰,在孕前最好先做一些检查,免得把这种比较痛苦的疾病传给宝宝。

  同时,哮喘也像糖尿病一样是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大约20年前,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儿童哮喘的高发期,像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等患儿数量都在急速地增长。而近10年来,我国哮喘患儿的数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增加,走上了和西方发达国家有些相似的道路。90年代和2000年的对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比显示,哮喘患儿的数量几乎增加了一倍,尤其是像青岛、

泉州这样的沿海较发达地区,患病率很高。

  今年哮喘门诊几乎没有淡季

  哮喘的发作是有一定季节性的,过敏性体质的宝宝比较容易出现这种问题。空气中的过敏源,比如尘土、螨虫、蟑螂、霉菌、空气中的花粉等都会引起过敏,所以哮喘的高发季节一般在春暖花开的春季,树木成长较快的夏季和秋季也是哮

喘发作的高峰。 但是从今年的门诊反映来看,发病的高峰几乎没有季节的差别,按说往年从七八月到九月上旬,哮喘门诊是比较清闲的,但今年来就诊的患儿数一直没有下来,每天至少要看5070个小病号,增长率几乎达到了50%。刘研

究员认为,今年的情况可能和呼吸道感染的小病号增加有一定的关系。  

不典型的哮喘更应该注意

  由外界因素刺激、接触过敏源造成的哮喘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由感冒、肺炎、气管炎引发的哮喘就没那么容易恢复了,而且跟肺炎或气管炎并发的哮喘容易被当成其他的呼吸道疾病,判断起来有一些困难。因为它不像典型的哮喘,患儿总是喘,发作的很频繁,家长可以发现。现在很多孩子的哮喘是症状很轻的,过敏反应也不是很大,伴随着感冒,医生听诊的时候能够发现肺部有罗音,但是不太厉害,有的医院会当成气管炎而耽误治疗。所以,如果家长觉得自己的宝宝有一些喘的表现,最好能到专门的门诊去确定一下,免得对孩子幼嫩的肺部造成伤害。尤其是感冒后的一段时间都有咳嗽、喘的表现时,不能掉以轻心,觉得就是感冒没什么大不了的,应该仔细地找找原因,免得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和生活

质量。

哮喘患儿的四大纪律

  家里的宝宝如果已经患上了哮喘,首先要在天气变化或寒冷时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受风寒,但同时在室内不要穿得太多,免得一出去内外温差太大,身体不能适应。要特别注意颈部的保暖,最好给孩子穿纯棉织品。其次,抵抗力较弱

的宝宝可以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

患哮喘的患儿一般耐力较差,像长跑这样的运动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即使勉强坚持,运动之后的反应和恢复都比正常的孩子要大、要慢。所以哮喘患儿锻炼时应该选用不太剧烈的活动,像游泳、散步等就很好。而长跑活动量太大,这种大体力消耗对哮喘患儿来说是很难承受的,最好提前告知老师,北京曾经出现过因为大运动量运动而造成孩子猝死的悲剧,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

  最后,哮喘的宝宝应该吃清淡又有营养的食物,不吃能引起哮喘发作的食物和发物,少吃辛辣油腻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每日大便通畅。像萝卜、丝瓜、梨、香蕉、枇杷等。补钙除了可以促进骨骼生长,还具有抗过敏等功能。平时多喝水,不仅补充水分,还能稀释痰液。哮喘的孩子不应该多吃过甜、过咸的食物。

 

孩子说话晚有原因

  对于刚当上父母的人来说,他们所盼望的就是孩子能够尽早地叫出爸爸妈妈,开始其有声的人生。但是,有些父母会很失望地发现,当其他同龄孩子已能蹦出一连串的话语时,自己的孩子却迟迟说不出像样的语言来。同时,医生也很难给出孩子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的原因。最近,美国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揭开了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的奥秘。

 
  研究人员介绍说,借助磁共振成像技术,人们不仅能看到大脑的结构,同时也能看到大脑的活动情况。因此,他们利用这一先进的技术,对17名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的儿童和35名语言能力发育正常的儿童的大脑活动情况进行了研究。这些儿童的年龄介于2岁至8岁之间。每个受试儿童以前均做过磁共振成像,并显示他们的大脑结构均为正常。为了了解这些儿童的大脑活动情况,研究人员在受试儿童服用镇静药后,一边放着有他们母亲声音的录音带,一边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情况。

  研究人员解释说,一般来讲,大脑氧气输送活跃的地方通常表明该区域正在执行一项任务,而受试儿童执行的任务就是听播放的录音带。当一个人听有讲话内容的录音带时,大脑靠近左太阳穴的地方会出现增量的氧气输送。对照组中大部分儿童的左脑出现了氧气的增量输送,而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组中大多数儿童的氧气增量输送出现在右脑。研究人员还发现,在3岁以上的儿童中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几乎90%的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儿童的语言功能中心都错位在大脑的右半球。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十分重要,因为那些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的儿童在处理语言时通常使用大脑的右半边,而不是左半边。这有助于人们了解为什么那些大脑结构看上去正常的儿童会出现语言障碍问题。在正常情况下,人脑的左半球是启动语言能力的中心。如果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中心被误设在大脑的右半球,那么这个人仍能处理语言,但处理语言的效率会受到影响。这说明,儿童身上出现的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现象的确有其生理原因。

 

专家忠告:婴儿不会爬长大爱得病

     “感觉统和失调是近年来常常被儿童保健专家提及的名词,由于环境污染、剖腹产率居高不下等因素,感觉统和失调的儿童越来越多。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的有关专家调查发现,感觉统和失调的儿童90%以上不会爬行或爬行时间很短,而爬行是目 
前国际公认的预防感觉统和失调的最佳手段。为此,儿童保健专家呼吁,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在婴儿期及早训练爬行。
 

    
医学研究表明,在3至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易摔倒、胆小、内向、手脚笨拙、爱哭等症状,这并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某些功能不协调所致,在医学上被称为感觉统和失调
 

    
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儿保专家于淑萍介绍说,爬行是人一生中手脚等各个身体器官的最先综合协调使用。爬行时婴儿必须用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这就使手、脚及胸腹背、四肢的肌肉得到锻炼,逐渐发达起来,为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础。婴儿出生3个月后,头能直立了,就可以经常让其趴着玩,每次3至5分钟,随月龄增长,循序渐进。孩子如果不爱爬,家长就要抓住孩子情绪好的时候,让孩子在游戏中练习爬行,最好家长和孩子一起爬。7至9个月是模仿能力形成期,训练孩子爬行时,家长先做示范爬,如追逐滚动的球,拿到后放在孩子面前,让其模仿爬。
 

    
于淑萍认为,在孩子爬行问题上,家长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很多家长早早就让孩子坐进学步车,将学步车视为育儿的好帮手。最新儿童保健医学研究证实,学步车不仅不能促进婴儿的运动发育,还与多方面的婴儿运动发育迟缓有关。使用学步车的婴儿与未使用者相比,学会爬行、独自站立和行走的时间都晚。调查发现,使用学步车时间每增加24小时,独自站立和行走的时间就会延迟3天多。 

 

专家忠告:防治视力低下应从幼儿阶段开始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可是由于缺乏相应知识和重视不够等原因,很多孩子因过早近视而戴上眼镜,有的甚至与终身为伴。儿童保健专家提醒,孩子眼睛的防治要从幼儿阶段开始,早发现才能为眼疾患儿赢得最佳治疗时间。 

  天津市河西区第二幼儿园每半年为中大班幼儿进行的视力检测结果显示,双眼视力在1.0-1.5的占幼儿测试人数的21%、双眼视力在0.8的占32%、有47%的幼儿单眼视力在0.8%以下。测试结果令人担忧。
 

  该园保健专家何杏然分析认为,长期受到各种光环境的影响是幼儿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如电视、电脑、游戏机、电焊弧光、日光直射等;幼儿用眼时间长,眼睛与屏幕距离不当;有些孩子爱挑食,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营养失衡,体内缺乏某些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从而影响视神经及视觉细胞的生长发育,导致视力低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小小年纪就为幼儿报了许多学习班,对眼睛带来较大负担;一些家长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用眼的好习惯,而对幼儿园为幼儿查出视力低下又未引起足够重视,没能及时为幼儿进行治疗,错过矫治最佳时机。
 

  为让幼儿远离近视,何杏然等保健专家忠告说,室内光线要充足,尽量采取自然光,室内照明要符合要求;儿童不要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下看书、写字;连续看书、写字时不超过半小时;培养儿童良好的看书、写作姿势,眼与书本之间距离保持30-35厘米,书与桌面成30-40度角;看电视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其距离大于电视机对角线的5-7倍;不能让孩子长时间玩电脑游戏;合理营养,少吃甜食和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丰富的维生素A和B等;加强体育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眺望远方;坚持让幼儿做眼睛保健操,按摩眼部肌肉血管和神经。
 

  只要时时注意将这些综合措施落实到孩子日常生活中,就能有效避免幼儿视力低下的发生。 

 

哪些孩子不宜打预防针?

  京京妈:我儿子患先天性心脏病,怕给他打了预防针会加重病情,但又担心如不打预防针,万一得了传染病怎么办﹖请问,哪些孩子不宜打预防针﹖幼保专家:打预防针虽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但也并非人人适宜。有以下情况的孩子就不宜打预防针。

  一、正在患感冒或因其他疾病引起发热的孩子,如打预防针,会使体温升高,或诱发和加重疾病。

  二、患传染病后正处于恢复期或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又未度过检疫期的孩子,若这时打预防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或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三、有哮喘、湿疹、荨麻疹及过敏性体质的孩子,打预防针后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尤其是麻疹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等致敏原较强的预防针,更容易产生过敏反应。有癫痫和惊厥史的孩子打预防针,尤其是打乙脑或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易发生晕厥、抽风和休克等,更不宜打预防针。有严重佝偻病的孩子也不宜用骨髓灰质炎活疫苗。

  四、患急慢性肾脏疾病、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化脓性皮肤病和化脓性中耳炎的小儿,打预防针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使原有的病情加重,影响孩子的康复。必须指出的是,小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只要心脏功能好的照样可以打预防针。

 

 

 

 

 

 

 

 

 

饮食与健康

 

儿童期摄入高胆固醇可能会影响成年健康

喜欢快餐食品的孩子对健康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幼儿早期的高胆固醇可预测他今后的胆固醇疾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448名儿童的资料,后者被招募来参加纽约学龄前起步项目,也是食品行业和卫生教育业发起的健康领先项目的部分内容。在1995年至1997年间,这些孩子在3岁至4岁学龄前期被招进来时研究人员测量了他们的胆固醇水平,5年以后,再测一次并比较了两次结果。结果发现,学龄前期胆固醇水平最高的儿童到8岁时胆固醇仍保持在高水平。即使胆固醇正常者5年后也发现有增加的危险。

  研究人员说,该发现非常重要,因为高胆固醇是心脏病的有力预测因子。尽管高胆固醇可能有遗传因素,但可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该发现表明,需要更多像健康领先这样帮助儿童在幼年即开始形成良好习惯的项目。随着肥胖在儿童中的流行,健康领先是一种改善他们终身健康的重要策略。

 

注重早期营养,孩子更聪明

 

  智商高低与遗传、营养状况和脑的使用有一定关系。但相对而言,脑发育期间的营养状况,往往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如果您想使孩子更聪明,不仅要注意婴幼儿时期的营养,还要十分注意怀孕期和哺乳期间母亲营养。

 

    大约在受精卵形成后十周左右,神经细胞便开始迅速增殖,到出生后 20个月基本完成。连接神经细胞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在受孕后第18周开始,一直持续到2岁左右。包围神经细胞突起的髓磷脂鞘,也是在受孕后 18周前后形成的。大脑活动与神经胶质细胞及髓磷脂鞘有密切关系,早期营养不良,影响了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和髓磷脂鞘的健全,因而脑的功能也随之降低。科学家研究认为,大脑中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DNA)的合成和脑细胞分裂的停止时间,要比脑本身的发育停止的时间更早,一般来说,当婴儿出生后12~15个月,DNA的合成和脑细胞的分裂已经完成,以后脑细胞的数量不再增加,而只是体积的增大。如果在出生到断乳期间营养不良,细胞分裂便会减少减缓,从而使一生中的脑细胞数目,永远低于正常水平。如果在怀孕期间就营养不良,那末在出生时的脑细胞数目就更少了,当然就更会影响到以后智力的发育。

 

    对营养不良小儿的大脑和正常儿的大脑的发育过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脑细胞数目减少的比例大致是:如果胚胎时期营养不良,大脑细胞总数可以减少17%;如果断奶以后营养不良,大脑细胞总数也会减少18% ;如果出生前、后都营养不良,则大脑细胞总数可减少40%,并且DNA数量与重量相应下降。如果营养不良状况持续下去,则不仅是细胞数目减少,细胞体积也缩小,每个细胞内所含的脂类也减少。而如果从怀孕初期到出生后2岁,这一段时间的营养状况还可以,而以后发生营养不良时,DNA和脑细胞数目都会正常,仅仅是细胞的形状较小,只要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智力很快会恢复正常。

 

从脑的构成成分来看,脂质占脑干重的55~60%,髓磷脂鞘的大部分含脂质更多,它是神经传导等智力活动的重要物质。蛋白质占脑干重的30~3 5%,它是构成脑的主要物质,核酸是由葡萄糖和叶酸等合成的。糖是脑活力的最主要能源。还有钙,能够抑制脑神经经常兴奋。维生素C对大脑功能能起到润滑的作用,维生素B对脑的蛋白质代谢有多方面的作用。要使婴幼儿的头脑发育良好,婴幼儿、孕妇、乳母都必需十分重视营养成分的摄取。从脑发育来看,两岁时脑发育将近90%,上述营养素的充分摄取,至少到两岁。如果怀孕时期或者哺乳营养状况较差,需要在以后补足上述营养素的充分摄取,至少应在4岁。 

 

过量饮牛奶可致小儿贫血

据新华社电 牛奶向来被视为婴幼儿获取营养的主要食品之一,但过量食用牛奶非但对婴幼儿健康成长不利,反而会导致贫血。 

  据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儿童营养专家刘戌年主医师介绍,临床中发现,许多婴幼儿因过分依赖牛奶而造成体内缺铁和缺少维生素,铁是造血的基础元素,而某些维生素又是促进铁吸收的物质,铁不足可导致小儿身体虚弱、易困易倦,发生缺铁性贫血。可牛奶的含铁量较少,而且人体对牛奶中铁的吸收率仅有10%。目前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婴幼儿患有缺铁或贫血。
 

  刘戌年建议,婴幼儿在没有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及断奶后,应当适当添加辅食,饮食多样化。四五个月时应逐步补充蛋黄、瘦肉、猪肝、绿叶蔬菜和水果等铁含量高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从食物中补充铁质。 

 

嗜糖的孩子容易性格怪僻

  现代生活中,有的孩子,特别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子女,由于食物中的糖分很多,反而出现营养不良。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嗜糖儿童因此而发生精神改变,使性格怪僻异常,这是体内糖分过多所致的精神障碍。

  日本某中学生性格很怪,浮躁、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很难与同学相处。经医生诊断,发现他自小喜爱糖类食物,超过合理营养所需糖量的4倍以上。美国国理学家夏乌斯博士在《饮食·犯罪·不正当行为》一书中曾提到一个怪僻少年杰利。他从小多动,难以管教,以捣蛋闻名,9岁时曾被管教一段时间,11岁即因涉嫌犯罪而被法庭传讯。后来,有人无意中发现他的饮食几乎都是甜的。杰利父母听取营养学家的建议,改变其饮食结构,控制糖类食物一个月后,杰利的性格明显好转。尽管嗜糖孩子并非个个都如杰利那样,但是,当出现情绪不稳定、莫名其妙的烦躁不安、摔书毁物、睡眠差、学习成绩下降时,仍应以控制其糖类食物为主要调治方法。儿童嗜糖造成性格怪僻是因为体内糖分过多,丙酮酸和乳酸等代谢物明显增高,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B来加速这些代谢物的排除。维生素B1在体内不能自然合成,完全依赖于从食物中摄取。嗜糖孩子由于偏食,难以摄取到足够的维生素B1。由于体内缺乏对神经有调节作用的维生素B1,而糖类代谢物丙酮酸等又在脑中大量积蓄,各种不正常的情绪和性格也就因此而出现了。

 
  对于嗜糖造成的性格怪僻,除严格控制食物中的糖分外,孩子还应该多吃富含各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的食物,例如糙米、瘦肉、花生、酵母和杨梅等,必要时可用维生素B1的片剂或针剂治疗。此外,钙具有调节神经、稳定情绪的作用,还可以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

孩子牙齿不齐后天因素最多

  要让孩子有一口整齐漂亮的牙齿,就要及早纠正他们的坏习惯。后天因素的影响比先天因素多。

  1.使用塑胶奶嘴的方法不正确。给小孩喂奶时,如果奶瓶的位置过于靠前上方或婴儿平卧吃奶,就会使下颌向前吸吮,日久使下颌骨及下牙弓前移,上牙弓受压,形成下排的前牙突出。

  2.乳牙过早脱落或过晚脱落,也可造成牙齿长得不齐。

  3.乳牙患齿未及时治疗,或因外伤而脱落,两旁的牙齿就会向空隙移位,使得空隙变小,以后从空隙长出来的恒牙,会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生长而参差不齐。

  4.扁桃体肥大或鼻腔有病而使鼻呼吸不畅,改用口呼吸而影响牙齿的生长。由于睡觉时要张着嘴,使气流从口腔通过,造成上腭向上隆起,上牙弓的左右两侧也随之变窄,上牙弓前部向前突出,长出的前牙不仅向前倾斜,而且排列错乱。

  5.吐舌咬舌。在前牙将要萌生时,牙床上有轻度的不适或发痒,有的儿童就爱吐舌、舔牙齿、牙床或咬舌头。时间久了,使正在萌生的牙齿受到阻挡,上下门牙不能互相接触,形成了门牙开口畸形。

  6.咬指头咬铅笔。有的儿童喜欢咬手指,或将铅笔衔在上下牙之间,结果使上门牙前突,下门牙变短,表现小口颌畸形。

  由上述各种因素看来,若要你家孩子有一口整洁的牙齿,就要及早纠正其坏习惯!

 

 

 

喜食甜腻  孩子体质弱

不少孩子特别不适应气候骤变,在流感流行的季节反复感冒,令家长感到不安:平时非常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为什么还是常患病?

  一般认为,3岁以下儿童一年之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7次,下呼吸道感染3次;3~6岁儿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6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学龄儿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5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可以确定孩子是易感儿。这些孩子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抵抗力薄弱,特别易为各种致病因素所感染。易感儿除了与小儿正在生长发育未成熟有关外,还因为这些孩子多数偏食甜食油腻,加之居室气温过暖,或过于娇惯,影响了孩子的自行散热能力,而成为肺胃蕴热的体质,这样的孩子易出现烦躁哭闹、两颊欣红、睡眠不足、夜受风凉而表现出发热、流涕、咳嗽、咽痛、痰不易出等。有部分孩子由于饮食不当,过食冷饮冰食,逐渐形成寒冷伤脾的厌食症,由于长期食欲不振,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营养不能满足身体需要,而使抵抗力下降,此时感受风寒外邪,引起感冒咳嗽,疾病反复发作,每次生病便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痰多,虽用消炎药、止咳化痰药治疗,但效果不好,病程迁延。

 
  合理带养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提出: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带养小儿,饮食不能过饱,营养不能过剩,衣被不能过暖,冷饮、糖果要严加控制,这样的带养方法是符合我国儿童体质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平时应多活动,保证一日三餐吃好,少吃零食、凉的和黏腻食物,饮食要规律,保证荤素搭配,营养供给。营养得到保证,身体自然就会强壮,抵抗力也会增强。从而可以看出,一是吃,二是穿,把好这两关,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就会慢慢好起来。

儿童为何吃饭不香?

  问:我女儿今年6岁,近两年来每到夏季就会吃饭不香、口中有异味,无精打采,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到秋天症状又会好转,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异常。现在炎夏将至,该如何预防呢?

  答:上海市中医医院门诊部儿科副主医师封玉琳介绍说,这些症状就是中医所称的“疰夏”。它是夏季体弱儿童常见的一种病症。疰夏多发生在江南多湿地区,一般患儿在秋凉气爽以后,症状会逐渐缓解。

  中医认为,夏季由于暑热挟湿,加之小儿贪食冷饮,且小儿消化功能较弱,感受暑邪后,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出现头晕乏力、不思饮食、口有气味、舌苔白腻等症。根据中医的临床辨证原理,疰夏的发病原因为湿困脾胃,运化无力,引起小儿消化功能障碍。治疗以清暑化湿、健脾开胃为主,常用霍香、佩兰、薏仁、茯苓、砂仁、陈皮、扁豆、白术等药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饮服,会有很好的疗效。

  除了药物治疗外,也可用以下食物疗法:

  荷叶冬瓜汤:嫩荷叶1张,鲜冬瓜500克,(洗净切块),煮汤,加盐,服饮。

  薏仁玉米须汤:薏仁30克,玉米须15克,煮汤,加糖,服饮。

  绿豆粥:绿豆25克,(洗净,温水浸泡2小时),大米适量,煮到豆烂汤浓,经常服食。

  莲子山药糊:莲子(去皮心)50克,茯苓50克,山药50克,共研细末,每次30克加水调糊状,文火煮熟,加糖,服食。

  酸梅汤:乌梅(水泡发),加糖适量,共熬,冷却后服饮。

 

关注孩子的心理

 

宝宝缠人有原因

 

    一些家长反映,自己孩子很缠人,玩耍时必须有人陪着,一会儿要大人帮助找玩具,一会儿又丢下玩具,要别的东西,似乎时时刻刻盯着大人,怕他们忽略了自己。

    部分儿童心理专家认为,这种情况多出现于独生子女家庭。发生此种行为,主要是儿童情感需要的表现,也源于一些家长不正确的育儿方式。

    东北师范大学王景泽副教授认为,独生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的习惯。婴儿啼哭,不仅是因为肚子饿的缘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目的是引起大人的注意,让大人赶快抱自己,这是一种感情需要,一些儿童缠大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要东西、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大人注意他,与自己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

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这些孩子是不会缠人的,当孩子东张西望不知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找大人的麻烦了。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医生王吉人认为,孩子纠缠大人还有一种原因是出于依赖心理。一般说来,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缠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则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这种情况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生

活中,孩子喜欢找宠爱自己的人缠,也喜欢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这些人总能最终满足孩子的要求。

    如何解决孩子缠人的问题呢?一些专家认为,应根据情况分别对待。首先,要使孩子不缠人,家长就不应撩孩子。一些家长忙时嫌孩子缠住自己不放,但闲时却主动撩孩子,这反映出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很强。专家认为,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就应反思自己是否与孩子一样需要对方关注,是否应与孩子一起纠正缠人的毛病。

    王吉人认为,如果孩子是因缺乏与父母的感情交流,感到孤独而缠人,则需要父母从两方面去做。一方面应注意安排时间与子女讲话,增加感情交流;另一方面要教导孩子学会自己学习、游戏,逐步感情独立。如果孩子是因为要达到某些目的而缠人,家长则需分清情况,认为孩子缠人之后家长可能同意的事,家长要干脆利落地早答应;如果是不能同意的事,从头到尾态度要坚决,不给孩子有

可趁之机。

    专家指出,上述办法都是围绕对孩子缠人现象的纠正展开的。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事情发生,则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精神,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要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并尽可能地尊重他的选择。

 

寄宿方便了家长 伤害了孩子

  “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寄宿儿童了。儿童咨询专家赵远虹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朱家雄所长坚决反对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认为寄宿幼儿园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做医生的女士坚决不把二女儿送去寄宿,送去寄宿,你原以为可以省事,结果更麻烦。女士的大女儿两岁零六个月就被送去全托,一直到小学毕业,而且上的是精心挑选的寄宿学校。现在女士一谈到寄宿就后悔不已。很多人因为没有对比,感觉不到寄宿的问题
 

  女士说,论先天条件,老大比小的要好得多。怀老二时我还喝了酒,而且又是高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但老大寄宿后,她一个月、半个月就生一次病,身体全垮了。女士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个别情况,在老大班里,上寄宿的孩子普遍身体不好,而且个子矮。相比而言,老大小时候的独立能力比妹妹强,智商也还行,但她就是只管自己那摊事,好像是个局外人。而且两个孩子的性格大不一样。我们都是同样的教育,但小的非常灵动,也会疼人,家里什么事都喜欢参与,但老大就显得木然多了,也缺乏和家里的互动,你关心不关心她好像都无所谓
 

  孩子小的时候是非常需要身体接触的,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非常重要,但女士说,自己的大女儿根本不需要亲密接触。你想抱抱她,她甚至闪到一边,还问你干什么
 

  有的父母对孩子上寄宿制幼儿园很满意,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孩子很乖巧,学会了自立,平时上床睡觉都不用父母管。有的父母还到处夸耀自己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妈妈端杯水,很懂事。
 

  北京大学儿童心理博士易春丽尖锐地指出,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是幼儿园老师要求的,孩子好像是在完成任务。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这么小的孩子就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动,不需要在睡觉前听妈妈讲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 

  在易春丽看来,过早将孩子送去寄宿是非常残酷的,孩子年龄越小所受的伤害会越大。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易春丽毫不客气地将寄宿制幼儿园斥之为高级的孤儿院,她说,在这里,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幼儿园的老师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因为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感受不一样。父母两人照看一个孩子与一个老师照看多个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样。
” 

  “从某种意义上说,用铲除这样的词对待寄宿幼儿园也许都不过份。赵远虹说,很多家长并没有看到寄宿将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还自认为寄宿对孩子有利,甚至是最好的方式。问到这些家长原因时,大都以全托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尽早适应集体生活为理由。殊不知,家庭最大的作用是给孩子的概念,如果的概念形不成,孩子的所属感就很淡漠,同时极易误认为被父母抛弃。
 

  赵远虹说,孩子在婴幼儿年阶段(0岁至3岁)应以专人照顾为益,因为每个孩子身体发育的速度不尽相同。比如肠胃的发育,有的三餐饭过多,有的又太少,掌握对大小便的控制也不是依赖大人的意愿,而取决于孩子内在的生理发育基因。有的父母只注意幼儿园的硬件设备的优劣,全然不顾这种全天候幼儿园有可能给孩子造成的情感发育遗憾。这种遗憾一旦形成,首先表现在对家庭成员的冷漠,对社会理解的模式化和单一化。
 

  “如同自然界中春播秋收的四季,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关系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最佳时间一旦错过,终生难补。当孩子一旦与其他教育者建立依恋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即刻被淡化。
” 

  “还有的父母对自己教育孩子没有信心,图方便将孩子给别人。尽管家长也许可以选择学校,但不能选择照看者,甚至不知道照看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点和自身情绪掌控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会时刻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此外,孩子在幼儿园一个星期5天,由于受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性,到了周末往往不会主动向家长讲述一周内身边发生的事情。而天天与父母有交流的孩子才能得到及时的交流和指点。赵远虹说,做父母的责任是养和育,不能仅仅把为子女出钱就看作是教育的全部。
 

  在幼儿园里,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中间一层,他们大多数既不属于班上最漂亮的,也不属于最出众或者最调皮的一类,他们习惯准时吃饭睡觉,守纪律。有一个寄宿幼儿园的女老师说,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三年中没跟老师讲过一次话,因为随大流而无人重视。刻板的一维生活缺乏刺激,远离现实生活,使得寄宿孩子思维简单,比同龄日托的孩子见识面窄。
 

  赵远虹在武汉幼儿园的调查中发现,上寄宿的孩子在口语中常使用文字语言,尤其在回答大人的问题时常有迎合的心理,这与长期得不到充分重视、心理失衡有关。
 

  易春丽认为,很早就上全托的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非常差,会给孩子造成长久的伤害,比如,孩子在长大后,可能会比较冷漠,不会人际交往,对别人无法信任等等。
 

  在咨询中,易春丽发现,上寄宿、长久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常常会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抑郁型,孩子看起来很听话,但没有自己的思想。易春丽特别强调这种情况很容易被父母忽视,因而对孩子的成长也最危险。另一种是恐惧,没有安全感,孩子常常处于焦虑的状态,特别胆小,总是紧贴着父母,害怕和父母分离。一位寄宿小孩的父母在幼儿园发现孩子的这种症状后,以为是幼儿园虐待过孩子,将孩子领了回来。易春丽说,实际上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寄宿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父母是省事了,但也会丧失很多东西,比如和孩子接触的机会,学会真正做父母的机会。易春丽说,父母忙只是借口,应该承担做父母的责任。对于那些实在要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的父母,她建议,要特别留心孩子的情绪是否受到影响,有没有大的变化,是不是原来很活泼,突然变得不爱动了,这时父母应该尽快带孩子进行咨询。
 

  据赵远虹了解,在德国,乃至欧洲,根本没有中国目前这种意义上的寄宿幼儿园和小学。德国现有的幼儿园大部分也是半天制,最长的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说,在美国只有几种专门为特殊职业人员服务的寄宿幼儿园,如值夜班的医生护士。按国际惯例,即便是寄宿大都从中学开始。
 

  “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不是太短,而是太长了。赵远虹认为幼儿一天参加4—8小时的社会活动完全足够了。
 

  在日本,幼教问题是全社会的重大事情。幼儿园里发生的事通常放在报纸头版头条的位置。幼儿园老师的地位也相当高,他们的薪水与大学留校的助教不相上下。可以说,目前幼儿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全社会20年后人的素质的高低。
 

  在赵远虹看来,如果父母非要选择寄宿,那么非常关键的要素是看孩子有没有单独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幼儿园或者学校是否创造了一些类似家庭的氛围,孩子是否允许携带自己的玩具和私人用品等等。孩子的依恋物是他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恐惧或者因分离焦虑时依托的一种安抚品,能起到缓解情绪度过危机的作用。有的幼儿园为了避免孩子想家,不许挂父母的照片,不让从家里带自己的东西,人为地想让孩子淡忘家庭,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
 

  咨询中,赵远虹发现,不少五六十岁的老寄宿学校的人,直到今天仍普遍地感到家庭生活繁琐复杂,难以适应。
 

  “寄宿制在前苏联、前东德、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较为普遍。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解放妇女,让她们参加到革命和工作中去。中国5060年代不少寄宿幼儿园和学校,大部分是为当时的干部子弟办的。这些家庭的孩子几乎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成长,极度缺乏社会知识,尤其是家庭观念和情感知识方面。赵远虹特别指出,许多幼教问题不仅需要教育学家重新认识和反思,更需要整个社会参与。比如国际上普遍认同的,0岁到3岁的幼儿需要母亲在家带养,而在中国如何实现,中国妇女能否为了孩子再回到家庭中去,妇女的位置又如何定位和评价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各方人士关注和解决。

 

孩子两面派怎么办?

  程程妈:程程在幼儿园吃饭很好,可到了家里却这不吃,那不吃的;在幼儿园听话又勤快,能主动把桌椅摆得整整齐齐的,还能关心、照顾小伙伴,可到了家里,不仅什么活都不干,还非常淘气、任性。这样小怎么就会两面派?我们该怎么办?

  何园长:造成孩子家园两种表现的原因可能有这么几种:

  1.幼儿园的老师很注意赏识教育,对孩子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会给予肯定表扬,而在家里父母可能会注意不到;

  2.幼儿园的老师比较注意为人师表,时刻注意做孩子的榜样,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也不会去做的,而在家里父母长辈可能会忽略这点;

  3.每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幼小,他们需要成人不断的肯定或否定来确定自己言行的对错,幼儿园的老师能注意用反复不断的表扬或批评,来反复提醒孩子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而父母们可能会觉得孩子做对了是应该的,不表扬,做错了是因为孩子还小,也不批评。长此这样孩子自然会家园两样了。

  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做家长的必须做到:

  1.注意赏识,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表扬,加以鼓励。

  2.榜样示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家庭教育是不教而教,孩子模仿性强,家长是孩子模仿的主要目标。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3.家园沟通,要求一致,孩子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不断的强化巩固,家园或者长辈之间教育方式和要求的不统一,往往会成为孩子不合理要求或坏习惯的防空洞,因此保持家庭教育的连续性、统一性很重要。

  简之,就好象一则典故里说的:橘子长在淮河以南很甜,长在淮河以北却很酸,本是同一种植物,但因为气候、环境不同结果却不一样。同理,同样一个小孩,在幼儿园很乖,回家却不乖了,这是教育方法和环境不同所致。只要我们注意与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其教育的阶段目标、要求,学习一些教育方法,就同样可以创造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孩子呱呱坠地后,许多年轻的父母都会想到给他充足的营养,给他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开发他的智力……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却考虑不多。其实,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正确、合理和适合标准的儿童教育,比做再教育工作容易得多。”可见,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具体地说,可从以下方面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一)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量。

 

    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还会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基础。

 

    因此,家长要教育幼儿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带来欢乐;关心、体贴、照顾生病的家人;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和亲人吃。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有着辽阔的领土,丰富的物产,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能萌发他们对祖国的爱。

 

    (二)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家长应要求幼儿从小做到尊老爱幼,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不骂人,不讲脏话;大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等等。

 

    (三)培养孩子不说谎话、有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育孩子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如孩子要买彩色笔画画,遭到家长拒绝,结果孩子背着家长私拿邻居家的;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怕挨骂挨打而说谎;有的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等等。若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有的孩子待人不真诚,有说谎、私拿别人的东西等不良行为,也可能是受了大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对此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明智的做法是处处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榜样。

 

    (四)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品质

 

    幼儿的勤劳品质可通过两方面的劳动来培养:

 

    一是自我服务劳动。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幼儿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适当的家务劳动。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择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加强幼儿对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同时,通过劳动使孩子明白长大后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五)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平时家长要教育孩子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

 

    (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自信开朗的性格

 

    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是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要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必须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家长还可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产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例如:幼儿会对雷电、风暴感到恐怖,对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造成的。家长若给其讲解有关知识,教给一些相应的处理方法,孩子的恐惧感就会减轻不少。

 

    如果孩子确实不够勇敢,能力较弱、天赋较差,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要尽可能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如当孩子完成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后,要立即给予肯定,不管这事多么小,多么微不足道。这样做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好处的。

 

    此外,家长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总的来说,幼儿天生爱动,他们是在动中发展动作、发展智力、发展品德个性的。故家长在多种活动中应正确诱导和培养其自控力,使其成为既活泼开朗,又善于控制自己性格的人。

 

 

2岁宝宝就有逆反心理 专家:不要任意制止

 

    “晚上到了睡觉的时间,可是偏偏不肯睡;嘱咐他不要跳床,可偏偏就是要在床上蹦来蹦去;要他尽可能少走窄路弯路,可他偏偏还是要尝试。”如今,不少家长常常郁闷:2岁半的孩子也有逆反心理,故意闯荡家长对他提出的“禁区”。最近,育儿专家却指出,其实,家长不用强行制止孩子这种“逆反心理”,相反,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他。

 

    上海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上海职工医学院副教授陆为之指出,3岁以前的孩子有这种行为,比如,喜欢跳床、喜欢走高低弯窄道路等,这些行为就和抚触等生理需要一样,可以给孩子一定的器官刺激。同样,这些活动还能够帮助他们进行适当的平衡训练,和游乐场的蹦极的作用也相差不远,所以孩子往往喜欢用行为方式来表达这种渴求。

 

    从幼儿心理的角度而言,晚上累了,但还是不肯睡觉;在朋友家玩,和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吵架,但还是不肯走。其实,幼儿也在两种需要中挣扎,因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有限,所以往往不知道做哪一种选择。因此,家长就需要在此时帮助他们做出一定的选择,宽容仁慈地对待他们,也给他们一定的活动范围和空间。

 

相反,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批评孩子,这时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很低,心理极容易受到挫折。专家提醒,家长对于自己的随意评价一定要慎之又慎。

 

 

心理需要--婴幼儿健康的保证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示分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自我实践需要、自我满足和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婴幼儿年龄虽小,但也有这些需要,满足孩子的需要对他们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其一   生理上的需要:这方面主要是吸吮和营养。吸吮是婴幼儿的一种本能行为,是婴儿脱离母体后头半年中获得营养的主要方法,同时吸吮又能满足生理上的快感。因此,吸吮是一种生理需要。若不有满足,婴儿容易产生口腔炎,以后还会变馋。但吸吮时间不有太长,太长会使孩子难以改掉吸吮习惯,产生吸吮手指等现象,还会造成厌食、睡眠不好、爱哭等不良行为,充足的营养对婴幼儿的发育特别重要。

 

其二   情感上的需要:婴幼儿迫切需要的是与母亲接触和母亲的抚爱。有研究证明,孩子出生后经常裸体与母亲皮肤接触,相互注视,母亲经常抚摸孩子的皮肤、头发,孩子会有一种安全感,从而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促进心理发育。缺少母爱的孩子不仅没有勇气去探索周围世界,而且易出现拒食、消化紊乱、夜惊和发育缓慢等现象,还会出现一些不良的习惯动作,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玩弄生殖器等。但是,过分的爱抚也会适得其反,过分的爱抚不仅使孩子无法摆脱母亲,时时依赖母亲,而且变得呆板、畏缩、反应迟钝。

 

其三   社交的需要:1岁半到3岁的婴儿开始独立行走,言语迅速发展,能用语言与周围人交往,与周围环境接触的机会愈来愈多。这时要尽可能让他们多同小伙伴交往,增进知识,开阔眼界。如果孩子生活在孤独的环境里,时间一长,会产生一种心理自闭症,不仅对周围一切不感兴趣,还会在语言发展上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口吃。由于口吃,还会形成孤独、迟缓、羞怯自卑的性格,并伴有情绪不稳、睡眠不安等表现。

 

其四   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父母的言行和家庭的气氛对孩子的影响极大。独裁式家长的子女常表现为拘谨、不满足、忧虑不安。纵容式家长的子女常有不安全感,表现为幼稚、依赖性强,缺少自信心。而民主式家长的子女表现为成熟、自信、喜欢探索并且能自我约束。和睦融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闹、打架,孩子处于紧张状态或者闷闷不乐,必然给身心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其五   自我实现的需要:婴幼儿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过早、过高地对孩子提各种不切实际要求,只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效果。如过早要求婴儿控制大小便,会引起肛门症。过早、过严要求幼儿学习,甚至采取恐吓的方法使孩子就范,会使孩子产生焦虑症状,久而久之,会造成恐怖心理,形成胆小、孤僻的性格,严重的还会发生恐怖症。平常对孩子的管教既不能过严,也不能溺爱。过严,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限制孩子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引起行为和人格异常;溺爱,会造成过分依赖,胸无大志,在困难面前退缩且易发神经官能症。

 

一般人认为婴幼儿浑沌无知,只要吃好穿暖,身体健康就行了,不必考虑其心理健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婴幼儿同样存在着生理、心理健康的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尽力满足婴幼儿的需要,重视婴幼儿的心理卫生,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育。

 

 

 

 

 

 

 

 

 

婴幼儿测试

 

婴儿智力发育判定标准及危险表现

中国中医研究院

婴儿智力发育判定标准

时间(距出生时间)            孩子表现

  1.7-3.1                   叫名有反应

  3.1-4.1                   能分辨母亲

  4.1-5.5                   看到物体想抓

  5.3-6.9                   照镜子笑

  7.0-9.0                   发爸妈单音

  9.6-10.6                  会与人再见

  10.2-13.5                 学话

  13-18                    可在纸上乱画

  18-3                     可自己洗手

  3-4.3                    可与同龄儿对话

  4.3-5                    能说反意词

 

 

以本表作为筛查标准,可以及时发现神经发育的超常或迟缓儿童,对孩子将来的智力开发有极大的帮助。

    动作提前1个月出现有可能是超常儿童

    动作落后3个月以内为迟缓儿童;

    动作落后3个月以上为异常儿童;

 

下表中列出了一些孩子的危险表现和小动作及该表现对应出现的时间,横向是婴儿的出生时间,纵向为孩子的一些危险表现,建议您通过孩子的月份数进行对照查找。

婴儿的危险表现

图例: 正常:√  危险:×  注意:!

婴儿的危险表现

孩子表现/时间

(距出生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身体发软

×

×

×

×

×

×

×

×

×

×

×

×

×

×

自发运动减少

×

×

×

×

×

×

×

×

×

×

×

×

×

×

痉挛发作

×

×

×

×

×

×

×

×

×

×

×

×

×

×

哭声微弱

×

×

×

×

×

×

×

×

×

×

×

×

×

×

易惊吓

×

×

×

×

×

×

×

×

×

×

×

×

×

×

好打挺

×

×

×

×

×

×

×

×

×

×

×

×

×

×

身体发硬

×

×

×

×

×

×

×

×

×

×

×

×

×

×

哺乳困难

×

×

×

×

×

×

×

×

×

×

×

×

×

×

固定姿势

×

×

×

×

×

×

×

×

×

×

×

×

×

×

不会笑

×

×

×

×

×

×

×

×

×

×

×

×

×

不能抬头

×

×

×

×

×

×

×

×

×

×

×

×

手紧握

×

×

×

×

×

×

×

×

×

×

×

×

持续哭闹

×

×

×

×

×

×

×

×

×

×

×

×

坐位时头部不能竖直

×

×

×

×

×

×

×

×

×

×

×

反应迟钝

×

×

×

×

×

×

×

×

×

×

×

不能伸手抓物

×

×

×

×

×

×

×

×

×

×

叫名无反应

×

×

×

×

×

×

×

×

×

不能抓东西送到嘴

×

×

×

×

×

×

×

×

×

注视手,不能翻身

×

×

×

×

×

×

×

×

×

不能使用下肢

×

×

×

×

×

×

×

×

×

不用单手抓玩

×

×

×

×

×

×

×

×

不会坐

×

×

×

×

×

×

×

×

手笨,捏或掐东西不灵活,不协调

×

×

×

×

×

×

×

×

不会爬

×

×

×

×

×

×

不能抓东西站立

×

×

×

×

×

用脚尖站立

×

×

×

×

×

不会与人再见

×

×

×

×

×

不会独立站立

×

×

×

不会走

×

×

流口水

×

×

吃手

×

×

    

需要注意的其他情况

头围/距出生时间

一个月

6个月

1-2

孩子头围

小于30CM

小于40CM

小于43CM

 专家提示: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的危险表现或值得注意的表现,则表明您的孩子有患儿童脑瘫的可能,请去附近正规的大医院进行检查

 

家庭环境对动机培养的适合性测验

 

人的成就动机从幼儿时期即开始形成,它与与孩子所接触的文化、社会阶层及家庭等因素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若是强调要孩子达到优异标准的,或坚持必须能够独立完成某些事情的,就有利于培养孩子较高的成就动机。请对下列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用""""来作出回答。

 

1、你的家庭很民主吗?   

2、你对孩子的管教方式采取过分保护和纵容?   

3、你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   

4、你的孩子更多时间在父母或爷爷、奶奶身边?   

5、你的孩子很有毅力?   

6、你总把孩子当成婴儿看?   

7、你的孩子在解决问题时总会很动脑筋?   

8、你常常禁止孩子的独立行为?   

9、你的孩子没有过分的依赖性?   

10、你的孩子不能克制自己的脾气?   

11、你注重孩子多方面才能的培养?   

12、你的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便退缩?   

13、你从不限制孩子的自由?   

14、你的孩子总会提出过高的要求?   

15、你的孩子记忆力特强?   

16、你的孩子常将自己的需求强加于他人之上?   

17、你在商讨家庭问题时从不避讳孩子?   

18、为了让孩子静心"学习",你把孩子学习以外的事情都包揽下来?

                         

19、你设法让孩子遇到一些小困难?   

20、你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常常代替孩子的思考?   

 

分数:题号为单数者答""1分,""0分,题号为双数者""0分,""1过且过分

 

说明:得分在13分以上者,你的家庭适合培养孩子的成就动机,你的孩子具备了高成就动机。

   得分8-12分者,你的家庭条件对培养孩子的成就动机即不突出也不落伍,因此,你的孩子成就动机水平一般化。

   得分7分以下者,你的家庭不适合培养孩子的成就动机,需要改进。

 

多动症评分量表

 

下面是一个临床上供家长使用的多动状况评分量表,家长们根据自己孩子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的实际情况填写一下。(孩子的行为表现应至少持续半年以上,不能以最近几天的情况来填写) 

 

1、说话多,好插嘴,干扰别人说话

   A、没有  B、有一点  C、较多  D、很多

2、上课小动作多,不守纪律和制度的约束,老师严责也无用

   A、没有  B、有一点  C、较多  D、很多

3、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东张西望,讲课听不进

   A、没有  B、有一点  C、较多  D、很多

4、做事不持久,常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

   A、没有  B、有一点  C、较多  D、很多

5、注意短暂,做事不专心,很容易分心

   A、没有  B、有一点  C、较多  D、很多

6、活动很多,在家翻箱倒柜,把玩具物品等拆来拆去

   A、没有  B、有一点  C、较多  D、很多

7、上课、作业时难以保持静坐

   A、没有  B、有一点  C、较多  D、很多

8、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坏或逐年下降,学习比较困难

   A、没有  B、有一点  C、较多  D、很多

9、冲动任性,行为莽撞,性情急躁,易激怒,易兴奋,爱发脾气

   A、没有  B、有一点  C、较多  D.很多

10、常不顾危险和后果,有爬墙、登高等等危险行为

   A、没有  B、有一点  C、较多  D、很多

 

结果解释: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失调"。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大脑的抑制能力较差,如果再加上教育不当,正常儿童也会出现"多动"。因此对多动症的诊断必须慎重。若总分超过14分,就有可能是多动症。此时,应及时去医院或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确诊。

 

 

 

 

 

 

 

 

 

 

 

 

 

 

 

 

 

 

 

 

 

 

早教天地

 

八大策略塑造孩子好性格

朋友带着一岁多的女儿来玩,小家伙有个癖好-摔东西,只要她的小手够得着的东西,抓起就往地上扔,然后开心地“咯咯”笑个不停。大人们则忙不迭地抢在她前面保护易碎品。小家伙天真烂漫,无可厚非。然而那一刻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能让他这么任性。

 

  乐乐并不是一个天性温和、听话的孩子,恰恰相反,他非常倔强,小小年纪就主意很大。在他半岁前,我与他进行过多次正面交锋,结果都是我败下阵来。总结教训,我认识到对待孩子要有策略,也认识到培养孩子明是非、肯合作的重要性。

 

  策略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

 

  我的策略是: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

 

  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让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会告诉他,我正忙着,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

 

  策略2: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

 

  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爸爸不会骗他,爸爸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爸爸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

 

  举个小例子:最初给乐乐穿衣服,让他把手里的东西先放下,他总是哭闹着不肯,他或许以为我要把这件东西拿走。几次穿好衣服,我马上把东西交回他手里,从此他便很放心地把东西放下或主动交给我。

 

  策略3:始终如一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策略4: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策略5: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策略6: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

 

  家里有两排落地书橱,乐乐对里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一再要打开书橱,翻出里面的书。我不想让他养成到处乱翻的习惯,又不想扼杀他的探究欲。怎么办?我一方面告诉他乱翻书不好,另一方面他实在要打开的话,就建议他:好吧,那我们拿一样东西,拿好就把书橱关上。他每次都很开心地照办。现在,他不仅会打开书橱,挑选一样东西,然而把橱门关上;而且东西玩好后,他还会打开橱门,把东西放回去。

 

  策略7: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

 

  乐乐时常会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我会让他和我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我让他自己捡起来,他摔倒后我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能做的事情,我都让他自己做。

 

  策略8: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

 

  所以,我会让乐乐知道我真的很累,我要睡觉,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扰我;我会让乐乐知道我对他不好的行为真的很生气;我会让他知道我抱着他很累,让他自己走;我会让他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想打别人先打自己试试看;我会让他知道父母也会有不对的地方,是我的不对,我会主动向他说对不起;我会让他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他生病时,他必须坚强起来,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不是无休止地折磨大人……

 

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老爸,我希望自己能更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

 

 

如何训练宝宝忍耐力

“妈妈,我现在就要我的礼物,我不想等啦!”3岁的女儿在坚持自己的要求……

 

  为什么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等待这么困难?为什么当我们在打电话、在超市购物排队或为客人准备饭菜时,他们总是失去耐性呢?

 

  忍耐不是与生俱来的

 

  正如你已经注意到的,忍耐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东西。必须一刻一刻地、一天一天地、一年一年地教给他,他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学习。

 

  为使你的孩子学会忍耐,他必须获得两种重要的智力技能:估量、理解时间的能力和领会因果的能力。他还需要两种关键的情绪技能: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这些技能是相互依存的。例如,你的孩子只有在忍受一些挫折之后,才能做到延迟满足。同样,因果思维依赖于时间如何流逝和事件如何彼此衔接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看看你的孩子的忍耐力是如何伴随他的成长而发展的。

 

  018个月

 

  婴儿开始只有很小的忍耐力,这对他们的生存来说不仅正常而且必要。一个婴儿的全部需要(食物、温暖和保护),必须由他身边的成人给以满足,哭是婴儿寻求帮助的一种必要信号。但是即使是新生婴儿有时也必须让他学会等待一会儿,鼓励婴儿忍耐是从简单地告诉他开始的。当他听到你的说话声,他就会开始考虑下面将出现什么。当几个月的婴儿听到你的说话声,他就会停止烦躁,以此表明他已经懂得你的说话声,并且是他得到满足的一种前兆。因为语言联系着因果思维,所以它帮助婴儿学会延迟满足。

 

  妈妈要记住:对一个婴儿来说,忍耐意味着只能等待两三分钟。如果不及时地满足他的需要,他的哭声就会逐渐升级,同时他已经学到的所有关于忍耐的要求会被忘记得一干二净。如果你的反应迅速而且具有一致性,那你就是在教你的孩子相信他的需要会得到满足。这就使他信任你,并鼓励他下次能等待更长时间。

 

  训练1:“吃苹果”的等待

 

  对于1岁的孩子,当他提出想去楼下散步时,妈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说:“请等一下,等妈妈吃完半个苹果再下去散步。”然后邀请孩子也吃一小片苹果,同时对孩子亲切地说话,说说即将下楼见到哪些小朋友或是小动物、小食品等感兴趣的话题,会使孩子感受到等待中的小小乐趣。

 

  对1岁半的孩子来说,当他想去动物园时,妈妈可以告诉他:“这儿有4个苹果,我们每天吃一个,吃完了就到星期六了,爸爸妈妈就可以带你去动物园了。”

 

  这是利用视觉辅助,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

 

  训练2:“听歌曲”的等待

 

  对于半岁的孩子,当他想妈妈抱的时候,妈妈不急着伸手抱他,先微笑地看着孩子,念一首孩子熟悉的童谣,然后伸手抱起他,让他感受到短暂的等待中,妈妈的爱一直陪伴着自己。

 

  对1岁左右的孩子,你可以对他说:“我们得在汽车里听完这盘磁带里所有的歌曲,然后才下车到姥姥家去。”

 

  这是利用听觉上的辅助,帮助孩子理解时间概念,并给他一种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完成选择,而不是发脾气。

 

  18个月—3

 

  这时的孩子已经会用语言向你倾诉他的要求,但他还不大懂得通过许多能力来调整自己,而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急切愿望,迫切希望得到他需要的东西,从而常常显得毫不讲理。

 

  孩子的大量需要是指向你的——你的照顾、情感和赞许等等。他不理解为什么你在被召唤的瞬间,不马上过来或立即听从他的命令。

 

  妈妈要记住:婴儿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这个年龄段发展的一个健康、正常的特点。缺乏忍耐力和有限的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因为他仍习惯于把他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

 

  训练1:“宝贝,请你等一等”

 

  当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时,微笑着对他说:“给妈妈念一首‘小蜗牛’的儿歌,你念完‘小蜗牛’,妈妈就过来了。”或“妈妈在喝咖啡,你给妈妈唱首歌,然后我们出去买牙刷。”

 

 

  你也可以使用帮助孩子判断时间推移的装置,比如说指着汉堡造型的计时器告诉孩子:“看,等计时器的铃响,妈妈就要开始给蛋糕点一枝蜡烛啦!”

 

  你还可以用积木来教孩子计算天数,让他学会等待。

 

  训练2:“妈妈,你好了没有啊?”

 

  和你3岁的孩子玩一玩角色互换的游戏。比如,由你来扮演没有耐心的孩子,让孩子来扮演爸爸或妈妈。然后,在“爸爸”或“妈妈”在为你做事时,夸张地模仿孩子平日不愿意等待的焦急,比如大叫“爸爸(或妈妈),你好了没有啊?我要吃蛋糕,我不要等!我现在就要吃!”让孩子体会到模仿的幽默,并领悟到不愿等待的滑稽。

 

  你还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主题关于期望、忍耐和最终满足的故事书。这些都可以逐步帮助你的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值得等待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如何变得有耐心。

 

  36

 

  在学前期的几年中,孩子智力和情绪的成熟提高了他理解和说出时间的能力,这是帮助他增加忍耐力的技能。而且,幼儿园有系统的活动和教师的期望,这些都使3-6岁的孩子能更好地忍受挫折和学会等待。一旦孩子成为某群体的一员,如学前班,他自己的需要无论多么急迫,都不得不放在其他人需要的大背景中(如“伦伦正在洗澡,你能等他洗完澡吗?”)。这就是说,忍耐力在发展,但它还没有取得行为的一致性,因为它依赖于比3-6岁孩子所拥有的更多的自控。

 

  妈妈要记住:即使你的孩子是在大家庭中长大,或是在日托环境中长大,他在新集体的规则和规章制度方面仍有可能遇到麻烦,而且他会为一直保持有耐性而感到压抑。因为3-6岁的孩子为了适应与别人相处,得花很多时间控制他的个性,所以当你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你应尽量让他的主意和冲动自由发挥,而不要强求孩子像在幼儿园一样处处“先人后己”。否则,太小的孩子过多压抑自己的冲动,也会给性格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鼓励忍耐力的发展,当你看到孩子有忍耐力的举止时,应该给予赞扬。

 

  训练1:“红灯停,绿灯行”

 

  带孩子穿行马路时,教会他观察前方的交通指示灯,告诉他“红灯停,绿灯行”,这不仅仅是作为交通知识的了解、作为安全的必备,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忍耐力的机会。孩子会亲眼看到,当红灯亮起时,同一方向的所有车辆和行人都必须停下来,等待绿灯亮起才通行。

 

  这让他渐渐了解,忍耐不仅仅是对他作出的个人要求,而且人人都有需要等待的时候。

 

  训练2:“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

 

  和孩子面对面坐下或站着,然后一起叫口令:“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不许走路不许笑!”口令完毕,全部参与者无论本来是什么姿势,都必须立刻保持不动。如果有一人先忍不住说笑或有小动作,则这个人作为游戏失败者被惩罚。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性闲不住,这会妨碍他集中注意力和学习所需要的忍耐力。“不许动”这类有趣的游戏能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

 

  训练3:等待快乐的星期六

 

  买一本大日历(最好是数字又大又显眼的那种)挂在墙上,位置不要太高,最好能让孩子平视。教孩子数数字,教会他当日历上出现红色数字,就表示星期六到了,爸爸妈妈可以在家休息或是带宝宝一起外出游玩。鼓励你的孩子用鲜艳颜色在日历上做记号,把已过去的日子打叉划掉,或者撕去昨天的日历。

 

  教孩子学会使用天、星期、月和四季的说法。

 

 

 

  对于即将到来的重要日子,如生日、节日等,教会孩子通过看日历学会期待与等待。

 

  6岁以上

 

6岁以上的孩子要开始上学了,不管所学的科目是阅读、科技还是足球,忍耐力是学习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你应该继续帮助孩子培养忍耐力,帮住他确立短期内集中注意力的目标,把新信息分隔成小的组块,这样他就能掌握这些内容,并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学下去,直到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

 

 

如何减少宝宝经常性的感冒

 

有生病苗头时抓紧采取措施,细心护理: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宝宝有生病前兆或迹象时,妈妈如果能细心观察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避免生病的。

 

比如宝宝开始流清鼻涕。这明显是感冒的前兆。如果刚开始流一点时就能够发现它,肯定要比流了一天才知道要好得多。蹦蹦经常会打喷嚏。其实小宝宝受到空气纤尘刺激时也会打喷嚏,不一定都是感冒了。我会密切注意他有没有打出鼻涕。如果没有,不必大惊小怪。如果有,哪怕一点,也要注意了。

 

喝葱白煮水是在宝宝刚开始流鼻涕时、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曾在有的妈妈论坛看到宝宝喝了葱白煮水一天,就不流鼻涕了,当然感冒也就终止了的情况。煮法很简单,就是用大葱根部的一段葱白,约手指头那么长即可,加水煮约半小时,成300CC左右。可放冰糖调味。

 

如果有点轻微的咳嗽迹象时,川贝梨水或川贝蒸梨都是一个很好的食疗方法。在病还未发起时,抓紧多喝点梨水,一般会有明显的效果。

 

如果还怕感冒还怕咳嗽,不妨两种水一起煮。我通常就是在川贝梨水中放上一段葱白,还可以加上块萝卜,既能预防感冒,还有营养呢。

 

不过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想控制病情发展,喝的水一定要够量,一般每天要在300CC以上才会有效果。如果宝宝已经有明显的病状了,这时不妨试试在两小时内让他喝水100CC以上,可能会有截断病情的奇效。二是不管葱白水也好,川贝梨水也好,都是保健作用或辅助治疗作用,在病还未发起之前是有效的,一旦病情发展,仅靠这些是起不到治疗作用的,必须配合药物治疗或及时去医院,以免贻误病情。

 

再比如宝宝某一天的大便次数由一次变为两次,内有未化之物,或宝宝的舌苔突然变得白厚,这都是宝宝消化系统运转不正常的信号。这时要给宝宝的食物减量,尽量喂食易消化吸收的东西,比如水果、蔬菜、蛋羹和米汤等。不要怕宝宝营养不全面继续喂许多的肉鱼虾等。要知道一天两天少吃点东西是绝对影响不到宝宝的营养的,反而会减轻他的肠胃负担,提高免疫力,对健康有益无害。

 

通常我在感觉蹦蹦消化不太好、舌苔厚时,会适时喂他两次王氏保赤丸,健脾祛滞。或喂点金双歧、乳酸菌素片之类,增强消化能力。当然喂食酸奶也是改善消化不良的一个好方法。

 

宝宝消化不太好时,容易积食,积食的宝宝抵抗力会下降,稍一受凉就容易感冒。所以在有消化不良的端倪时,就要重视它,采取措施,确实可以有效防止生病。

 

增加宝宝的户外户内活动

 

多让宝宝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加强户外活动的好处是妈妈们都知道的。户外活动是提高呼吸道粘膜抗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即使冬天,在不太恶劣的天气里,在注意保暖的情况下,适当地让宝宝接触室外冷空气,也是非常必要的。

 

户外活动的重要性毋庸赘述,户内活动也同样重要。相比而言,宝宝在家的时间还是要比在外的时间长一些。一定注意让宝宝多多活动,比如爬行、走路、蹦跳等,不要总让他坐着玩。尤其每次吃完饭,稍稳定半个小时之后,最好让宝宝活动活动。宝宝的活动量大了,身体得到锻炼,不仅食欲和消化好起来,连喝水也会比以前增多。宝宝活动之前,要注意给他减减衣服,即使这样宝宝活动之后也通常会满头大汗,这是非常正常的,这种正常出汗排泄对他的健康是有益的。

 

关于牛初乳

 

再说明一个个人观点,就是我再也不相信牛初乳了。蹦蹦六个月时开始喝,一直喝到八个月,长了四次病。八个月后停掉了,反而没再生病。当然不可以说生病与牛初乳有什么必然联系,但至少我认为牛初乳的免疫效果是不理想的。当然宝宝有个体差异,也许有的宝宝用了牛初乳还是很有效的。所以这个观点仅供参考,希望不会引起牛初乳厂家的反感。

 

想到的和体会比较深的就这几点了,当然还有许多避免生病的注意事项,比如出汗后不要吹风啊,睡觉时不要着凉等等,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护理常识了,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还要告诉各位妈妈的是,不要对小宝宝的生病太紧张。即使我们百般精心护理,小孩子也总要生病的,每年3-4次的感冒都是正常的,也是自身免疫系统完善和提高的一个标志。妈妈的心都是柔软无比的,宝宝生病时的焦急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在尽最大努力去避免可以避免的病痛之外,要学习的,就是用轻松一点的心态去对待宝宝的病痛,积极地照顾他、治疗他。要知道,宝宝很快就会恢复到从前的健康、活泼、可爱。

 

 

学语宝宝的交流要诀

 

宝宝1.53岁这一时期,他的语言能力迅速地发展着,他用各种不同的语音、词汇、短语以及简单的句子表达着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此时妈妈爸爸不失时机地与呀呀学语的宝宝保持交流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能促进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还是日后妈妈爸爸与宝宝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各自感受、想法的开端。

 

要诀1:聆听宝宝的说话

 

    刚开始说话的宝宝语言不清楚、片断化是正常的。妈妈爸爸保持安静、专注的神色倾听宝宝的表达很要紧。不要急于回答宝宝片断性的话语,妈妈爸爸处于“等待”的状态,安静的神色和绕有兴趣的表情能鼓励宝宝更有信心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清晰。妈妈爸爸经常聆听宝宝说话,宝宝会逐渐知道:在别人面

前表达自己时,倾听别人的话是必须的。

 

要诀2:包容宝宝全部的情绪

 

    宝宝还不能说话时,表达自己的方式通常是哭泣或欢笑。而慢慢开始运用语言的宝宝,不能充分地把感受说出来,很容易使用以往的哭泣等形式来表达。这时妈妈爸爸需要用明确的语言鼓励宝宝描绘自己的感受,“告诉妈妈,你今天为什么不高兴?”“勇敢些,别哭,告诉爸爸你为什么哭呢?”妈妈爸爸这样做,也是帮助宝宝逐步形成一个生活习惯:向别人倾诉内心的感触,能缓解自己的不

良情绪。

 

要诀3:了解宝宝没有说出的感受

 

    宝宝说话时,伴随着不同的情绪,会有各种肢体语言出现。例如:扭动手指,表示宝宝说话时局促不安;身体紧贴着墙根,表示宝宝很害羞,话语没有表达完内心感受。因此,观察并理解宝宝的肢体语言,适时地把自己的体贴传达给宝宝,例如:宝宝把头埋下来时,小声地对宝宝说:“妈妈知道你在陌生姐姐面前有些紧张,没关系,妈妈带你去和她们玩。”妈妈也可以时常与宝宝用肢体语言来交流,例如:撇撇嘴,表示“这么做,可不太好哦!”,宝宝在学习沟通的“旅途”中又一次体会到了:无声的肢体语言也是和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要诀4:帮助宝宝确认感觉、想法

 

妈妈爸爸帮助宝宝确认感觉、想法的句型如下:

 

?“关于你开心的感觉,能告诉我更多些吗?”

 

?“你说你是个好孩子,能举个例子告诉我吗?”

 

?“哦,听起来你真的很高兴嘛!”

 

?“你是说你下午没有吃冰激凌,因此一直不高兴到晚上是吗?” ? “如果你不能养小兔,会怎么样呢?”

 

要诀5:多使用以“我”做主语

 

    在人际沟通中,使用“我”与“你”为主语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件事,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例如:这两句话“我觉得不太舒服,因为电视声音太吵了。”和“你把电视开那么大声,我觉得很不舒服了。”表述的是同一件事,前者描绘个人主观感受,后者带有责备意味。妈妈要纠正宝宝的一些行为,应尽力避免令宝宝感受责备的语言,而通过描述自己感受来令宝宝体会别人的感觉,进而调整自己的行动。

 

要诀6:关注宝宝语病的时机

 

    宝宝努力叙述时,常会出现各种“语病”。例如:“猫猫把我捉住了。”“毛巾打外婆了。”妈妈爸爸不要立刻打断宝宝“苦心经营”的说话,而是耐心听完后,把这些生动而富有趣味的话语用成人的方式说一遍,并非刻意地纠正宝宝的语病,而是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相互理解,才能沟通。

 

 

 

 

 

 

理论探索

 

如何教育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南京市市级机关幼儿园  

 

我去幼儿园接儿子回家时,总有一群孩子围上来七嘴八舌地告状,“阿姨,小强今天抢我的小椅子,还用脚踢我。”“他和我玩棋的时候用棋子砸我。”“上课的时候,他用手掐我。”“今天折纸时,他把我折的小船弄得一团槽,还打我。”对这么一个总爱惹是生非的孩子,我该如何去教育他呢?

□小强妈

小强踢人、砸人、掐人、打人的不文明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会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因此,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使其有所改变。

1、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及修养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譬如小强的攻击性行为,就是由于其父亲脾气不好,在生活中常常与人发生冲突;平时对小强的教育也是以打骂为主。所以小强一遇到不顺心或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自然地仿效起父亲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因此,父母首先要防止自身的攻击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良好行为的榜样,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对孩子的惩罚方式也必须是非攻击性的,如不准看电视、不准去儿童乐园玩或减少游戏时间等。

2、创设良好环境氛围。

父母应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引导孩子经常从事绘画、音乐活动,培养兴趣,陶冶性情,有助于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

3、正确引导。

启发孩子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幼儿阶段的孩子一般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可以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同时设计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玩有输赢的游戏时,要让孩子明白,失败和胜利都是正常的现象,攻击别人,并不能证明自己比别人好。要鼓励孩子接受自己的失败,继续努力,争取胜利。对孩子在游戏中的每一点进步要给予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

当同伴之间发生攻击性行为时,家长不能护短。千万不能对孩子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家长要鼓励和训练孩子正确认识同伴间的冲突,教给孩子一些说话、解决矛盾冲突的技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知道如何解决这类冲突,而不是采用攻击性行为。

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成人可引导孩子进行“假如我是被打者”的讨论,使孩子学会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体会他们的心情和感受,从而促使孩子萌发同情心和爱心,减少其攻击性行为。

4、运用强化法。

强化孩子对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两个方面的认识。对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当他们表现出一些比较友爱的行为或攻击性行为有所减少的时候要给予奖励;出现不好的攻击性行为时要给予惩罚,一旦孩子有改正表现,即撤消惩罚。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如奖励一本书;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如增加或减少他们参加一些有趣游戏的次数。让他们有愉快、不愉快的体验,逐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行为规范。

5、帮助孩子进行合理的情感宣泄。

孩子在生活中总会有烦恼、挫折、愤怒等情感,自控力弱的孩子就会把这些情感转化为攻击性行为。因此,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鼓励他们向成人或同伴倾诉,或者鼓励他们大哭一通;其次,可让他们把这种情感在游戏活动中发泄出来;再次,可以让他们找一些无生命的替罪羊如软软的枕头、拳击悬挂物等来发泄这种情感。

总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要有耐心,多对其进行指导,多表示内心的慈爱,努力创设友好、和谐的环境氛围,特别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这样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同时,应该注意攻击性行为和正常的竞争行为之间的区别,不要为了防止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一概否定在孩子中开展对抗性游戏和激发孩子拚搏精神的活动,忽视培养孩子正常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注:该文发表在《家教周报·成长》第4950期)

 

寻求爱与管束之间的平衡

着宝宝一天天长大,立体式的发展开始了。他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有了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了自己的小毛病……对于这些情况,哪些可以置之不理,哪些又是大人必须坚持原则、加以管束的呢?宝宝因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而哭闹,什么时候该同情她、迁就她,什么时候又该坚持原则?如何寻求爱与管束之间的平衡?

理智的孩子

          理智的爱=合理的管束

                   没有管束=放任=没有爱

在爱与管束这两种滋养孩子人格成长的要素中,爱是比较重要且多多益善的。接纳、赞许、赠与、注视、倾听、解释、了解、陪伴等,都是爱的具体表达方式,孩子生活在洋溢着爱的环境中,更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过,爱必须以管束来平衡,这样才是理智的爱。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父母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不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让孩子为所欲为,没有管束,从而变成了溺爱。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有些行为需要家长的支持,有些行为却需要管束,应该区别对待孩子的行为:该管的管,该放的放。

   第一种情况:有助于发展孩子各种能力的活动,需要“放”。

孩子1岁以后,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有了自我的概念,许多事情都要“自己来”:要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拿杯子、端碗等等,还要帮着大人扫地、擦地、擦桌子。这些都是良好行为习惯的萌芽。可是,许多家长该放的不放,无意中压制了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自己做事,都有一个学习和熟练的过程。吃饭难免会弄脏衣服,洗脸难免弄湿衣服和地面,如果孩子自己要洗脸,家长为了避免弄得到处都是水而严加管教,就大错特错了。这时,家长需要做的是监控孩子,“该出手时再出手”,给孩子适时适量的帮助,尽快地让孩子学会这些照顾自己的本领。

   第二种情况:有损孩子的健康、安全,易让孩子养成不良性格和习惯的行为,需要“管”。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有些行为需要家长的管教。如果孩子过多地看电视,父母要管教;如果孩子去触摸电源,给他严厉的指责和处罚一点都不过分,这样可以让他明白危险的存在。这些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到。而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行为,例如,轮流、合作、分享、等待、秩序等,就不容易做到了。

许多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事事优先,而家长觉得这样并没有造成麻烦,就任他去。可是重要的是,我们管教孩子的出发点是把孩子培养成良好的公民,而不是家长自身是否麻烦。有麻烦,就管;不麻烦,就不管,那就会本末倒置。

第三种情况:区别对待孩子的“毁东西”

孩子总是很好奇,喜欢摆弄周围的东西,有时难免有一些“破坏行为”:撕书、摔坏东西、反复地拉拉锁、把饭菜洒一地等等。许多家长最看不惯孩子的这些做法,不能容忍“败家”的行为,所以一般情况下,家里的东西不允许宝宝随便动,怕玩坏了,一旦弄坏东西,就斥责孩子。其实,孩子天性好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毁东西”都是探索行为,而自己又没有分寸。所以,家里零七八碎的,没有危险又不贵重的小东西,不妨大大方方拿出来让孩子玩,既发展了孩子的精细动作,又避免了发生冲突。

根据孩子的反应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做法

对孩子的教养,要想做到恰到好处,需要父母经常调整自己的做法。如果发现自己要求太高,孩子承受的压力太大,就应考虑降低要求,加大接纳的范围。若是不加管束,以致孩子生活习惯紊乱,行为举止没有规矩,则要提醒自己再严格一点。夫妇俩可以多加协商,具体讨论哪方面的教养需加强,哪方面的情绪需多加一些照顾。另一个途径是,多和其他家庭来往,经常和其他父母交换育儿经验,观察别人的教养方式,适当加以借鉴。

 力争做民主型父母

由于个性和价值观不同,每个家庭教养孩子都有自己的风格。一般来说,父母的教养风格可以分为三类:

         独裁型父母

对子女的教养非常严厉,动辄施以惩罚,在向孩子发出命令时很少做出解释。

         放任型父母

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及有所限制,对孩子放任自流,疏于引导和教育,认为让孩子自由发展是最理想的教养方式。

         民主型父母

倾向于合理地教育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对孩子的表现比较关注,正确、及时而恰当地实施奖励和惩罚,在必要时,父母会加以坚定的限制,但会解释理由,并鼓励孩子与之交流意见,与孩子的感情联系也比较亲密,关心孩子内心的想法和反应,同时考虑自己提出要求和命令的合理性。

三种教养风格中,只有民主型父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养效果。这样的父母大多数是宽容的,他们放手让孩子去自由活动,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并用实际的帮助和满腔的热情去解决孩子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然,在放手的同时,他们又严格地把握着分寸。这是每个父母应该努力的方向。

做好入园准备

3岁左右是宝宝入园的最佳年龄。随着宝宝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社会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家庭的空间、只和几位家庭成员进行交往,产生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需要,伙伴关系开始发展,产生了与小伙伴交往的兴趣和愿望。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在幼儿园中得到实现和满足。幼儿园是宝宝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但是在刚入园的一段时间,大多数宝宝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主要是指宝宝和抚养者之间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每个孩子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但如果过分严重或引导不好,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最突出的是每年91日,刚离开父母的孩子们在迈进幼儿园的第一天里,或多或少地都会哭闹,这就是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分离焦虑对孩子身体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因此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一周左右会生病。

分离焦虑对孩子在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近两年,新入园的孩子中,焦虑程度严重的数量在增加,不同孩子的反应相差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父母的教养方式:生活上的过分娇惯会影响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活动上的过多限制会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上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焦虑。不过,分离焦虑也是可以应对的,经过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准备,可以把孩子的分离焦虑降到最低,以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一瞬间,父母的:“职业生涯”就开始了。孩子的成长是所有父母最关心的事,孩子是父母快乐的源泉,但成长中疑问和烦恼也会让年轻的父母们束手无策。当我们看到苦于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的父母,看到发展出现了偏差的孩子,作为教育界人士,我们义不容辞地开始寻找,寻找帮助父母科学地教育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减轻教养压力的有效途径。21世纪的孩子是幸运的。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赋予了幼儿发展崭新的诠释:儿童的早期经验影响其日后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并重新确认父母对孩子悉心照顾的重要性。诸多研究成果证明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使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孩子的真正需要,并采取适宜的方式促进他们在动作、认知、语言、情绪和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全面发展。每一个孩子都像一块璞玉,关键在如何被琢磨。

 

 

 

 

 

                                                     东方爱婴早教中心

                                                                  任淞

浅谈“做中学”活动中个别化教育的策略

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伏朝阳

 

    《规程》中指出:“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幼儿园教育纲要》也一再重申:“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大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模式,进行结构严密的预设性教学,忽略了幼儿因家庭、背景、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四方面的差异;我们对面向全体的理解也仅限于表面形式,满足于仅仅在课堂上请每位幼儿发言,或小组轮流活动、游戏,就认为做到了面向全体,而忽略是否针对每位个体的发展水平提问,每位幼儿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做中学”科学教育旨在让幼儿亲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科学发现过程。它强调的是面向每一位幼儿,在操作实验中学习学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它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人数一般在1012人。既满足了幼儿操作的愿望,也提高了教师与每位幼儿互动的频率,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机会,使教师能够了解每位幼儿的现有水平。我们借鉴《“做中学”在中国》中“风”的案例,实施中根据幼儿的特点与发展水平的差异,综合运动多种教育形式,调整教育内容,力求做到面向每一位幼儿,在尊重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提升幼儿经验,促其发展的学习活动。

一、材料提供方式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做中学”也就是要求孩子在与材料发生作用中,学习学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我们首先分析“风”的系列案例,明确每一个教育活动的要求,遵循实验中对变量控制的要求,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每位幼儿与材料互动。

1、根据实验内容,让幼儿自主准备材料

“怎样知道今天有风”的第一课时结束时,幼儿已经建构了有关风的存在的初步经验,教师随即将在第二课时准备材料的自主权交给幼儿,教师提早布置任务:“我们通过观察花、草等方法知道“风”的存在,还可以用哪些材料也来证明“风”的存在。”鼓励幼儿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证明风的存在。第二此活动中,幼儿自己准备了:报纸、布条、牛奶盒、纸板、积木、羽毛、风铃、各种线、书、皮球等二十余种材料。大大超出了教师预计提供材料的数量、种类。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有的使用34种、有的使用78种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由于材料是幼儿自主带来的,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对材料的要求,也使幼儿产生了更多的问题,  探索欲望也更加强烈。

  2、在创设环境中,自主选择材料

  “我们能制造风”需要特定的无风的室内环境,目的让幼儿利用材料自己制造出“风”。它需要两种材料:造风工具与风中的玩具。风中的玩具在第五个活动中幼儿已做出,是现成的可以利用,而“造风”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跳高”之处。教师将各种造风工具隐藏在各区域中。如美术区的纸板、塑料板、纸等、科学区的打气筒扇子、电吹风等、语言区的厚薄不同的书……此活动的规则是:风中的玩具选用1-2种,而制造风的工具则由幼儿在各区角中自主选择。幼儿在熟悉、自然的环境中寻找造风工具,既是在游戏,也是在游戏中学习。活动中幼儿用了吹、跑、扇、拍等多种方法制造风,通过比较、反复操作、探究,部分幼儿已不满足制造出风,还发现了“风力”与造风材料的有关系、物体的重量与风力大小有关系,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发了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多样化的材料提供方式,满足了不同幼儿对材料层次上、操作上、适宜性上的要求,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二、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支持者、引导者、协助者。教师如何发现每位幼儿不同的需要,做出及时有效的应答?如何根据每位幼儿不同的学习风格,引导幼儿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其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1、重观察,接纳幼儿的想法做法

    蒙台梭利曾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做过精辟的论述:惟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以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的成长需要。在“怎样知道今天有风,,第二课时活动中,大多幼儿在一处安静实验,有两位幼儿总是跑来跑去,在过去教师就会立即干预。仔细观察后,教师发现这两位幼儿拿着材料一会儿奔跑到树丛中,一会儿在空旷的地方。教师走上前去: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很兴奋告诉老师,在空旷的地方风就很大,纸就会被吹跑,而在树丛中,纸就会微

微动。“会不会是一会儿风大,一会儿风小”两幼儿立即开动脑筋“我们同时做这个实验”。一位幼儿拿着纸站在树丛中,一位幼儿拿着纸站在空旷的地方,进行实验。幼儿发现风的大小也与遮挡物有关。观察使教师能深入了解每位幼儿,适时指导,使每位幼儿迈向最近发展区。

2、善倾听,抓住时机适时提问

    在“做中学”中,教师多采用隐性指导,怎样将幼儿的无意发问,转化为积极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贴近儿童,注意倾听幼儿的自言自语和无意问话。在“怎样知道今天有风”,第一课时观察自然物时,幼儿发现挂在树上的标牌在动,又发现不远处的湿毛巾也在动。一位幼儿轻声说标牌动的厉害,湿毛巾微微动。教师抓住其对话,立即发问:“它们同在风中,为什么湿毛巾微微动而标牌动得厉害?”一幼儿答,湿毛巾重而标牌轻。教师没有肯定,又提问:是不是这样?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小朋友的想法对不对?你们可以试一试。幼儿又自发找来纸和书、布条和纸盒。从幼儿想法中寻找问题,切合了幼儿的需要,引起幼儿的积极思考,使幼儿的需要得到满足。

3、多引导,增进幼儿问的相互切磋与学习

    长期以来,习惯了教师讲,幼儿听的交流模式。幼儿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常常是教师讲教师的,幼儿无所事事。而“做中学”要求将表达交流的权利还给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实验的方法,大胆表述实验过程。在“怎样知道今天有风”活动中,我们观察到第二组的幼儿刚开始兴趣很高,一会儿就有小部分幼儿追跑起来,与第一组幼儿的表现完全不同。而当日天气,风和日丽,也很难观察到树枝的摇动。多数幼儿还不太会细致观察物体的摇动。教师即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你们谁发现了风。只有龚喜杰小朋友说“小

草摇动,我发现了风”。教师追问“你怎样发现小草摇动的?…‘我很长时间看小草,有一点点风,小草就会动”。“花很长时间,发现小草动了,你高兴吗?~‘小草终于动了,我发现有风,我很高兴”。教师及时点评“龚喜杰小朋友耐心观察,发现风很小时,就去观察很小很轻的东西,也能找到风,真不简单。他向科学家一样,长时间观察,真不简单。”教师不仅引导幼儿间相互学习观察的方法,使幼儿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也渗透对幼儿科学态度的培养。

    关注每个个体,面向全体幼儿,使不同发展速度、认知水平的幼儿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使每位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初探早期阅读中“谈话活动的组织”

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陈一平

  

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是指导幼儿学习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活动。谈话和早期阅读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两种活动类型,均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乐意与人交谈”是幼儿园《纲要》中提出的语言领域的首要目标,而谈话活动能为幼儿与人交谈提供机会,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保证。

     谈话活动离不开具体的话题,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指导也离不开谈话。那么早期阅读活动有没有可供幼儿谈论的话题?有什么样的话题?怎样以早期阅读作品为切入,引导幼儿展开谈话交流?谈话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何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我们的做法

    1.选择合适的中心话题,让幼儿有话可谈

有趣的话题是开展谈话活动的关键。有趣,让幼儿想说;有趣,让幼儿愿听。在选择话题时,我们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立足幼儿经验选择话题

幼儿的谈话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即使是想象也是如此。有了相关经验,幼儿才能对话题产生说和听的欲望,才能有可谈的内容,才可能有参与到交流活动中的心向,才能实现谈话的交流功能。因此,我们首先从幼儿经验出发,选择有趣的中心话题。

a)选择幼儿能理解的内容

幼儿能够理解的话题有助于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不同年龄的幼儿对话题的理解是不同的,在小班,我们多选择直观的、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尽可能是幼儿在交流能看到的、跟前画面中提供的内容。

如:在《两个娃娃》中,让幼儿在理解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谈论胖胖和阿花吃饭时的不同行为表现。随着幼儿思维水平的提高,到大班则可以拓展话题,引导幼儿谈论画面以外的、相对抽象的话题。在《下雨了》阅读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就关于画面色彩与人物的情绪状态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幼儿获得多元的价值。

    b)选择幼儿近期活动的内容

幼儿的经验是在活动中积累的,而近期活动中的经验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新鲜感,能够引起幼儿的关注,谈话的内容也能够比较丰富,因此在话题选择时,还要注意经验的时效性。如,《小木匠学手艺》活动中关于“花纹”的话题,就是建立在幼儿近期开展过的画花纹、找花纹、欣赏花纹、收集与花纹有关的物体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选择的。丰富的活动为幼儿围绕的谈话提供了经验基础。

    c)选择幼儿共同关注的内容

    有共同关注的内容,才能吸引每个幼儿参与谈话活动,才能使话题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内容,才能使谈话成为交流和分享。如:《小木匠学手艺》活动中,有关的活动所有的幼儿都参与了,谈到相应的话题时,就能引起幼儿共同的关注,就能围绕话题展开谈话活动,幼儿愿意将自己知道的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听的幼儿也会关注“别人说什么?”“和自己知道一样不一样?”

    (2)立足阅读作品选择话题

早期阅读活动中的谈话的突出特点就是:谈话应围绕阅读作品展开的。谈话交流的内容应与读物紧密联系,因此,我们注意从阅读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话题。

a)关于理解内容情节的话题

    幼儿读物一般都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这些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打开一本书,最先吸引幼儿的往往就是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因此,我们注意引导幼儿交流与此相关的内容。如,我们在幼儿自由阅读后,都会引导幼儿围绕“书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又怎么样了?”等内容进行交谈,幼儿可以将自己在书中观察到的有关信息表达出来,每个幼儿的关注点不同,但都可以从自己的观察角度来参与交流。

    b)关于图书画面观察的话题

    以画为主是幼儿读物的特征,丰富的画面向幼儿传达各种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多样化交流的话题。如:在中班《兔子先生去散步》,我们先让幼儿猜测标志,然后让幼儿自由阅读图书,结合背景画面、人物的动态等来判断,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让幼儿交流“标志在书中是什么意思”,每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来作出判断,当谈到“哪里是海的标志?”时,他们有的说“海浪是海的标志。”有的说:“船是海的标志。”……他们在画面上寻找到不同的内容,所做出的不同的判断成为了交流的内容。

    C)关于揭示作品主题的话题

    每个作品都有作者想表达主题思想,每个幼儿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也会有对主题的不同理解,这些都为幼儿的谈话交流提供了话题。如:《奇怪的电话号码》活动的最后,我们引导幼儿围绕“小猪怎么会闹出笑话的?”在《下雨了》最后,我们引导幼儿讨论“下雨天不能出去玩,怎样能让自己心情愉快”的问题时,有的说:“我们可以看书;”有的说:“可以玩玩具。”还有的说:“可以看电视”、“可以找好朋友玩”……通过谈话,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如何正视自己不愉快的情绪,结合自己的体验,想出了各种使自己心情愉快的方法…….这些围绕作品主题的谈话,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作品,体会到了图画、文字以外的主题思想,提高了幼J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2.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让幼儿有话敢“谈”

    《纲要》指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创设宽松的氛围是让幼儿敢于参与谈话活动的条件。因此,我们努力从多方面创设宽松的交谈氛围,帮助幼儿调动的已有经验,使他们敢于并积极地投入到谈话中。

    (1)多样的谈话形式

    不同幼儿在不同的场景中,由于受面对的人数、不同的对象等因素的影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影响到幼儿参与谈话活动的程度和谈话水平的发挥,因此我们注意多种交流形式结合,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合的谈话的形式。如:有时让幼儿在集体中交流,有时小组交流,有时自由结伴交流。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程度上减轻幼儿的压力,这样多种形式,每个幼儿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中参与交流。如:

    ≯集体谈话: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但不强求,教师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鼓励幼儿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补充,达到信息交流、分享的目的。

    ≯小组交谈:通过人数的减少,降低幼儿在集体中表达的心理压力,让幼儿能较好的表达,达到小范围中的交流与分享的目的。

    ≯结伴交谈: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表达与倾听的机会,帮助胆怯幼儿减轻心理压力

    (2)灵活的空间安排

    座位空间的安排也是影响幼儿谈话中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我们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的安排活动的空间,让幼儿在宽松的、利于交流的环境中活动。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空间形式:

    ≯半圆形:幼儿面向教师围坐成半圆形,主要突出教师的组织、指导,便于教师关注并及时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同时,也为幼儿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提供了机会。

    ≯圆形:幼儿围坐在集中摆放的桌边,基本呈圆形,教师也是圆形上的一个点,突出强调教师与幼儿的平等对话。

≯散点状:幼儿自由结分散在活动场地的四周,主要用于幼儿自由结伴、近距离交流时,这种形式能保证每个幼儿有表达的机会,每个幼儿的表达都有倾听的对象。

3·探索教师的指导策略,让幼儿有话能“谈”

教师是谈话活动的组织者,有了教师的组织,谈话活动才能中心突出、主题明确,有教师的引导,谈话才能深入。因此,我们对阅读活动中,教师如何组织幼儿谈话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通过问题引导,将谈话引向中心话题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从图书中同时可以获取各种信息,有来自人物动作的,有来自人物外形的;有背景画面的……由于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如果让幼儿随意说,就可能话题分散,各说各的,每个人等只关注自己要说什么,顾及不到同伴说了什么,无法形成共同的谈话平台,更无法进行交流。于是,我们通过提问,将问题直接指向希望幼儿关注的点,让幼儿借助问题的指引来明确谈话的中心话题。

在《两个娃娃》活动中,教师希望幼儿关注“胖胖”进餐的行为,而画面上还有“白雪妈妈”和“阿花”,于是老师问:“胖胖是怎么吃饭的?”幼儿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明确了谈话的主题是“胖胖怎样吃饭的。”

  在《小木匠学手艺》的图书中,画面内容丰富,幼儿常常被人物的动作故事的情节所吸引。而本次谈话的话题是关于小木匠雕的花纹的欣赏。于是在活动中,教师问道:“小木匠学到了什么手艺?他雕的花纹有什么样的?”通过问题,将幼儿的注意指向对花纹的关注,他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想法:这个花纹象云朵;这是风车花纹;那个花纹有点象我们画过的中心花纹……话题明确了,使谈话的主题更加突出。

  (2)凭借读物画面,搭建共同话题的平台

图书是幼儿谈论话题时的依据,直观的图书画面为幼儿的倾听和表达提供了方便。在信息交流中,我们注意让幼儿边看边讲,边听边

看,帮助集中注意的指向,为幼儿搭建了交流和分亨的平台。如《小木匠学手艺》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找自己喜欢的花纹时,每个幼儿的审美观不同,每个幼儿的经验不同,所以他们的选择也会不同,教师不做指导,幼儿往往是你说你的,我看我的,难以集中话题。而在这里,有一样共同的东西就是图书。因此,我们注意借助图书来搭建平台。当说到一种花纹时,让幼儿先到找共同的画面,通过寻找、指认相应的效率,更有助于幼儿参与话题的讨论,适时地给同伴的话题作出补充。

  (3)控制“准备”时闻,提高谈话的质量

在谈话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下来后,总是有的幼儿还没想好,有的幼儿就抢着回答!没有想好的幼儿无法进入谈话的平台,而回答的幼儿常常是答非所问,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和部分幼儿对话、部分幼儿旁观的情景。因此我们觉得,在幼儿交流前,应给幼儿时间,让每个幼儿在有充分的思考和心理准备后再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谈话的质量。如《小木匠学手艺》的活动中,在谈论花纹前,我们让幼儿先自由地阅读图书,找到相应的内容后先做上记号,然后和旁边的同伴交流,保证了每个幼儿有预说的机会。在集中交流时,教师再次重复问题,让每一个想说的幼儿做好了准备,同时也控制了幼儿急于表选的情绪,让他们学习了理智地等堡,轮流参与交流。同时时间的控制,也使“性急”的幼儿能够学习注意关注同伴的发言,在倾听的同时,思考怎样对同伴的谈话做补充。准备时间的保证,使幼儿增强了轮流说、注意听的规则意识,提高了交流的质量。

  二、我们的体会

  在研究中我们看到,“谈话”和“阅读”在同一活动中的不断转换,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幼儿发展。

1.谈话活动的展开,使幼JL早期阅读的经验得到了分享。

 逐步深入的谈话提高了幼儿对图书画面的观察能力,让幼儿学习了从多元的角度的去阅读,拓展了幼儿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同时,在交流中,他们也读到了书面文字以外的各种信息,丰富了幼儿对作品的多样化的理解。

  2.阅读的读物为谈话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保证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图书为幼儿的谈话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交流内容,读物成为了幼儿交流的中心和平台。有了读物,幼儿的谈话有了依据,增强了表达的信心和交流的水平。

 研究中,我们还认识到,在早期阅读中的“谈话活动的组织”时,应关注到谈话活动组织的特点,要注意:

 (1)宽松的心理氛围是顺利开展谈话的保证

 在谈话活动中,是吸引幼儿参与,而不是强迫;是让幼儿以与同伴分享的心态,而不是完成任务的心态加入谈话。同时教师尊重、接纳每个幼儿对作品的独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表达,承认幼儿的差异,有助于幼儿放松心态。在谈话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谈话,但不代表权威…..这些都有助于为幼儿的谈话活动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

  (2)“倾听”与“表达”在谈话过程中同样重要。

 教师在关注幼儿表达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幼儿倾听意识、倾听能力的培养,引导幼儿在倾听中吸收信息,在加工信息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实现谈话的交流功能。

 以上是我们对在早期阅读中“谈话活动的组织”的初步探讨,而影响幼儿谈话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教师个人对作品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对话题的挖掘和对谈话活动的深入指导,影响到幼儿谈话活动的水平。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备注:本文所提到的“谈话活动”专指阅读活动中的,不包括其他场合的谈话)

 

 

邀请分享收藏
服务网点
主办单位: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     联系电话:025-66000537

版权所有 南京市玄武区社区进修学院 © COPYRIGHT 2012-2013. XWSQJY.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 苏ICP备1301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