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实践探索>>实践项目>>阅览文章

社区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实验

摘要: 社区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实验总结报告 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 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市民学......

社区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实验总结报告


                                    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


                      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市民学校

                        o一四年 五月

一、内容提要

本项目结合社区自有特点以0--3岁婴幼儿为对象,通过专业化、科学化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促进参与家庭掌握正确育儿技能,为母婴提供一种良好的学习化生态环境,通过开展多元智能的教育活动,帮助家庭父母了解婴幼儿智能上的多样性、独特性、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促进婴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提升家庭早教能力。

二、概念界定

社区早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已明确把发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列为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要求建立和完善0-3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社区早教就是社区为0~3岁学前儿童或全体居民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遵循教育规律和未成年人的自身特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社区早教基地:社区引进专业早教机构,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灵活运用社区教育系列读本,不仅局限于教育机构,而是注重推广社区成员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和参与程度,结合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推进教材建设的研究,整合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三、研究背景分析

社区教育办公室对辖区60名0~3岁婴幼儿家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1.6%的婴幼儿在家中由父辈或祖辈带教,仅有少数婴幼儿参加了亲子园等培训机构组织的亲子活动,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一)社区绝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专业的早教培训,父母辈依赖书本中获得的间接经验,祖父辈凭借陈旧的教养习惯对孩子进行教育,对目前社区教育了解很少,缺乏热情。

(二)由于“家”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一家一户,一对一的教育,缺少同伴互动、经验互通、资源互享,“421”型的家庭模式导致普遍的溺爱现象,祖父辈对婴幼儿多采取放任的教育态度,导致小孩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三)虽然有些孩子尝试接受早教机构培训,但市场上的教育往往是短期行为,带有功利性,且收费普遍较高,受教内容缺乏系统性。

(四)在开展社区早期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实验调查中,社区中的大部分青年家庭较为乐意接受早期教育培训。多数家庭希望就近接受早期教育,有专业的人员和安全的场地对小孩进行托管。对于在社区开展人口早期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也符合社区自治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定位。

四、理论依据

项目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一二三四” 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0-3岁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和独生子女行为培养发展模式。家庭、亲子园、社区是三维联动主体,在促进婴幼儿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三者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研究开发课程,通过三者的联动,促进0~3岁婴幼儿的发展。本项目研究有以下显著依据特征:以脑科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理特征;以亲子互动为表现形式的心理特征;以营造学习化生态环境为重要条件的社会性特征;以开发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的智能特征。社区起着宣传、动员和召集作用,亲子园起着教育和指导作用,家庭起着积极参与和施教于婴幼儿的作用。

五、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项目意义

通过专业化、科学化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促进参与家庭掌握正确育儿技能,为母婴提供一种良好的学习化生态环境,促进婴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提升家庭早教能力。

(二)、项目内容

通过开展多元智能的教育活动,帮助家庭父母了解婴幼儿智能上的多样性、独特性、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促进婴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0-3岁是婴幼儿脑发育的关键期,各项感觉器官逐渐发育完善,适当刺激可以对婴幼儿大脑的发育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引导家长抚摩婴幼儿,刺激其触觉发育;配乐吟唱《成贤诗声》,刺激其听觉。2岁到3岁是儿童的关键发展期,社区早教全面激发宝宝在语言、认知、肢体、个性、社交五项关键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通过亲子园群体课堂锻炼,在进入全日制幼儿园学习之前,实现综合能力上的全面领先。

社区早教为孩子们安排了丰富的课程及益智活动,针对0-1周岁宝宝,专门设置了婴儿游泳、沐浴室,对于1-3岁宝宝,开展多远智能日托班,制定周岁成长计划,从语言、认知、大活动、精细动作、社会行为多方面开展教学,进行独立生活能力训练,开展音乐、美术、手工方面的艺术启蒙教育,亲子活动方面开发设置创意美术、软陶教学、快乐英语、趣味色彩及趣味手工等多个环节,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开发其潜能。

六、研究过程及主要流程

为了使项目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有序,社区教育办公室成立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亲子园园长担任组长,社区计生干事担任副组长,制定了工作制度,为项目开展提供了保障机制。社区教育办公室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了解本社区0~3岁婴幼儿人数、年龄,由亲子园骨干教师对接片区网格化管理员,负责对网格内0-3岁婴幼儿家庭早教的日常管理和指导。

家庭、亲子园、社区形成三维联动的主体,社区起着宣传、动员、召集作用,亲子园起着策划、教育、指导作用,家庭起着参与、施教、反馈作用。三者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促进婴幼儿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

社区教育办公室通过走访了解家长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能力(包括教养方式、专业能力和经济能力)以及家庭对开展0—3岁早期教育的理解和需求,并进行了分析:许多家长希望在早教机构获取关于婴幼儿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科学适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提供与同辈群体接触的机会。年轻父母是0-3岁儿童的主要抚养者和早期教育方式决定者。家长早期教育期望值与自身能力间存有差距,但早教机构面向全体的服务模式与家长的高需求呈现较大反差。为此,我们在网格化管理的平台上,因参与人员、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即根据婴幼儿的年龄、性别或是家长的早教需求等特征进行分类组合,开发独具特色的教育课程。

向社区家庭刚怀孕的准妈妈准爸爸教授基本操作技能,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及保姆等婴儿的养护人,组织他们学习婴儿的生理心理特征、保健护理及疾病的预防等初浅的知识传授。0-3岁的宝宝,从出生就鼓励家长带宝宝参加游泳等锻炼,到7个月能融入社区亲子活动教育大环境,接受园内八大智能训练,开发潜能,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入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一)准备阶段(约2个月时间)

制定早期教育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工作计划,召集人员组建项目小组,选择与北门桥社区东方智能亲子体验馆合作,明确各方分工和责任目标。实施项目宣传,与北门桥社区家庭建立早期教育培养协议,保证项目研究对象的稳定性和成果的准确性。

(二)实施阶段(约2年多时间)

亲子园教育。每天上午安排亲子园课程,将实验对象分类开展课程活动,每次课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上次课程结束后的成果及本节课的主要感想和对教材建设方面的建议。主要安排五大智能课程。语言智能馆,包括中英文故事剧场、配乐吟唱《成贤诗声》、童话剧演出等。运动智能馆,包括大肢体运动训练、小肢体运动训练、平衡训练等。婴幼儿游泳馆,包括扶触、被动操、洗操、游泳等。感知觉智能馆,包括触觉训练、用手训练、听觉训练、视觉训练等。主题智能馆,包括动物、植物、小小手、我的家等。据统计,实施阶段共安排课程近480次,有5600多人次参加亲子园教育。每月在北门桥社区开展三次亲子教育活动,建设学习型家庭,讨论课程中的体验与收获。活动有亲子趣味运动会、大手拉小手、讲故事、童话剧演出、亲近大自然等等活动。据统计,共安排亲子活动60余次,参与人数多达3000人。

(三)总结阶段(约2个月时间)

在实施阶段,每月最后两天开展总结测评,检测阶段教育效果,了解社区家庭反馈的效果和建议,针对问题进行总结和完善,调整下月的工作方案。在全面总结阶段,充分运用先进软件测评整个实验的效果,总结经验,撰写总结报告。

七、社区早教基地建设的主要方法

(一)紧紧抓住幼婴儿的特征设计教育课程。经过专业机构和专家的设计、指导,我们紧紧把握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即以脑科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理特征;以亲子互动为表现形式的心理特征;以营造学习化生态环境为重要条件的社会性特征;以开发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的智能特征。利用这几个特征,设计婴幼儿教育的课程。如语言智能(包括中英文故事剧场、配乐吟唱《成贤诗声》、童话剧演出等)、运动智能(包括大肢体运动训练、小肢体运动训练、平衡训练等)、婴幼儿游泳(包括扶触、被动操、洗操、游泳等)、感知觉智能(包括触觉训练、用手训练、听觉训练、视觉训练等)、主题智能(包括动物、植物、小小手、我的家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有有一定的前瞻性,也比较符合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牢牢把握社区家庭成员的重要教育作用。特别针对育龄家庭和中老年人,专门安排了教育课程,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结合社区妇女工作,教育育龄的准妈妈准爸爸,教给他们一些科学的操作技能,以及养育教育的全过程培训与指导。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及保姆等婴儿的养护人,组织他们学习婴儿的生理心理特征、保健护理及疾病的预防等初浅的知识传授。通过参加亲子教育活动指导家长如何带宝宝,不断提高科学育儿知识。

(三)充分整合社区现有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实验整合了社区与社会资源,自有与市场资源。将社区的场所、设施以及所具备的妇女儿童工作充分调动起来,邀请了幼婴儿教育专家开展讲座,传授育儿教儿的经验。开发自有的特色课程,邀请专业的幼婴儿机构参与实施,如部分课程与北门桥亲子园开展合作。降低了实验开展的成本,社区家庭接受到专业的教育资源,将市场主体与社区团体合作有效融合,共同开展社区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实验。

(四)创新方法不断促进社区早教基地建设发展。实验课题开展以来,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每个阶段根据工作的特点,均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为保证实验效果,与北门桥社区家庭建立早期教育培养协议,保证课程研究对象的稳定性和成果的准确性。在实施阶段,共安排课程近480次,有5600多人次参加亲子园教育。现在,北门桥社区每月开展三次亲子教育活动,举办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据统计,截止目前共安排亲子活动60余次,参与人数多达3000人。在全面总结阶段,充分运用先进软件测评整个实验的效果,总结经验。

八、主要研究的成果

(一)婴幼儿发展

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促使婴幼儿得到了有序的早教启蒙,认知、能力等在各自基础上得到了不同水平的提升。婴幼儿时期是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早教活动通过抚触、按摩可以刺激皮肤,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调节相应的内腹功能,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了婴儿生长发育速度,促使婴儿感知觉、语言、精细动作得到加强训练。社区早教引导父母与婴儿之间眼神、声调和微笑的交流,对婴儿进行听觉刺激、视觉刺激,使婴儿变得敏捷,提高婴儿对人的面容和声音的辨别能力,发展了婴幼儿知觉得辨别能力、交流能力、精细动作和大动作能力,以及好奇心和自信力。

观察加入早教活动后的婴幼儿表现多是积极乐观的,易于加入到同伴中,不害怕接触新事物,因此更有机会去认识事物:其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增强,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适应行为更趋良好。

(二)家长发展

在早教活动中,家长的早教态度、理念和早教技能得到了充分的提升。通过早教服务使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掌握了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了教育技能。家长能更加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发展,指导方式更加顺应了孩子发展需求;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改善了亲子关系,通过亲子同乐、互动建立起了最基本、最牢固而不可替代的亲情关系。

(三)亲子园发展

通过早教服务研究,亲子园早教活动的组织保障、计划预设和活动效果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集体、小组教育与亲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家园合力开展早期教育。重视托班的教育研究,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习该年龄段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挖掘、探索、研究针对该年龄段的婴幼儿的教育策略,初步形成了有自己亲子园特色的托幼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注重该年龄段婴幼儿发展与家庭的关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与社区合作,面向社区以专家讲座、咨询等方式,向社区家庭宣传早期教养的理念,来提高该年龄段婴幼儿家庭的教养水平,受到家长的欢迎、社会的好评。

(四)社区早教水平提升

社区与亲子园合作建立早教基地,宣传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趋势,社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共同推动社区早教工作的展开,不定期地为居住在社区的0-3岁的婴幼儿父母和看护人员,提供便捷有效的咨询与培训等服务,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编写《饮食健康——宝宝最爱吃》、《读懂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儿科专家谈育儿经》等口袋读本,开发《成贤诗声》系列有声读本,定期发放早教报刊《家教周报》,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开发设置创意美术、软陶教学、快乐英语、趣味色彩及趣味手工等多个家长参与课程,逐步建立健全亲子园、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网络。

九、问题与思考

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对促进婴幼儿早期发育具有积极意义,我们所尝试的早教模式为社区、亲子园、家庭结合的方式,多方联动开展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对婴幼儿早期发展和家教指导均有促进作用。优点是资源整合、受益面广,缺点是:由于家长素质、文化程度、对早期教育课程与教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等不同,行为方式会有较大差异,不易保持早教实施的一贯性。

邀请分享收藏
服务网点
主办单位: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     联系电话:025-66000537

版权所有 南京市玄武区社区进修学院 © COPYRIGHT 2012-2013. XWSQJY.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 苏ICP备1301559号